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张德生
三氵窅中学创建于1958年8月,2009年8月因市里中小学布局调整而撤并到市第一中学。其间历时51年。在这51年里,三氵窅中学历经风雨,砥砺前行,既有建校创业的艰苦岁月,也有高光出彩时刻。
从撤并至今已有十五六个年头,现在为什么还有很多师生对她念念不忘、魂牵梦绕呢?我觉得这是源于三氵窅中学精神的凝聚力、感召力;源于他们对这所学校,这片热土爱得深沉。现引用原省扬高中党委书记、校长奚华新同志的一句话作为佐证。他说,三 中学是我步上杏坛的温暖摇篮,是我历练成长的炽热熔炉,是我教海启航的金色港湾。
三氵窅中学虽是一所名不见经传、条件极其简陋的农村中学,但她具有很多优秀品格和优良传统。
首先是艰辛奋斗。她是大干快上时代的产儿,艰辛奋斗是她与生俱来的品格,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臻强化,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并贯穿始终。她是先招生后建校,第一年是借三氵窅中心校两个教室上课,老师吃住都和小学老师挤在一起,过了一年寄宿生活。第二年秋季开学仍不见校舍踪影。小学班级自然增长,收回了两个教室。当年除了上一年两个班外,又新招了两个初一班。没有校舍怎么办?这时公社领导为中学第二次选址在跃进大队第二生产队的32圩内,并开工兴建。我们临时只好到附近的王家祠堂和解家埭一个废弃的集体食堂去开发利用。这样又过了一年拓荒生活。第三年即1960年上半年,学校主体工程基本造好,但学校辅助用房还在建设中。当年招收的两班初一新生,学校在录取通知书上注明,每生在报到前必须为学校从东江边运500块砖到学校后才能报到。这时学校领导和老师率领全体新生和部分家长到东江边去运砖。有的挑,有的两人抬,有的家长用独轮车推,其子女在前头背,有的学生用绳子一头捆几块,另一头再捆几块,然后放在肩上背。当时从东江边到学校的路上,沿途来往运砖的师生川流不息、络绎不绝。其情其景,真令人感动和感慨。
其次是拼搏向上。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心愿。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办起了一文一理两个高补班。由于当时高中学生基础太差,要补教的内容实在太多,有的甚至要从小学、初中补起。由于时间紧,我们只好加班加点,取消星期天和假日,白天讲不完,只好挑灯夜战。那时没有电灯,晚上上大课,只好用汽油灯照明,后来改用拖拉机发电。教师为了多给国家输送生源,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呕心沥血拼命教。学生为了跳出农门、改变命运,如饥似渴地拼命学。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参加第一届、第二届高补班的学生,在高考中录取率达到百分之十几到二十几。当时全国高考录取率平均只有6%左右。从此三氵窅中学高补班声名鹊起、红极一时,全洲上下、大江南北都有学生慕名要来补习。
还有不少家长恳求让他们子女在教室外旁听。每逢上到数理化课,教室两侧窗口都挤满了人,就象看戏一样,连教师讲授提纲和学生考试卷都被当成珍品索要去。
据不完全统计,三氵窅中学从1997年至1983年,在高考中先后被录取的约有200多人,其中有70%以上都是通过补习班补习的。这些学生经过高一级学校培养后,奔向祖国各地、各条战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三氵窅中学第二个高光时刻是在1989年学校更名为三乡镇中心初中后。由于当时学校领导和全体老师赓续拼搏向上精神,誓创省级示范初中,经过三年多的共同努力,1993年底,经上级检查验收合格,获批为省级示范初中。在创建和创成后好多年,三氵窅初中每年在中考中的平均成绩均在全市前列。黄娟、季凯两位同学分别在1997、1999两届中考中荣获全市第一。
再次是三氵窅中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走样。
我们立德树人,把政治思想教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各科教学、各项活动都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了校风、教风、学风制度建设,不仅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而是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学校重视软环境育人,让学生时时、处处、事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
我们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第一要务,教师做到五认真,学生做到五用心。日常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教学管理,做好对学生成绩考查和评定工作,并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一点就是师德高尚,爱生如子。
三氵窅中学有一批师德高尚、爱生如子的好老师。他们对待学生在政治思想上重视引领,让学生明确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懂得如何做人。在学习上,首先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而学。因而学习目的明确,立志高远,有理想、有追求,不怕吃苦,勤奋好学,永不止步。在生活上对学生关心照顾,特别是对家庭困难和身有残疾的学生更加关怀备至。对顽皮和成绩差的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做好转化工作。
江苏省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方国才校友根据三氵窅中学的实际,借鉴几位校友和老师关于三氵窅中学精神概括的表述,结合自身感悟,从而提炼出“艰辛奋斗、拼搏向上、崇德厚生、笃学自强”十六字三氵窅中学精神。大家认为他概括得精准、简洁,具有个性,表示完全赞同。
为了保存历史,珍藏记忆,赓续传统,弘扬精神,资政兴教,启迪后昆,我们于2019年5月接受了部分校友的建议,组建了《回望》文集编委会。由于全体编委的努力,广大师生的支持,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终于出版面世。这是撤销后的三 中学立起的第一块丰碑。
2023年5月校友黄震方关于筹建三氵窅中学校史馆的倡议,迅速得到广泛响应。
2023年10月三氵窅中学师生再一次同心同力,开启了创建三 中学校史馆的浩繁工程。由于大家努力,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到2024年国庆,校史馆基本建成,并于2024年12月22日举行开馆庆典。这是继编撰《回望》后立起的又一块丰碑。
这两块丰碑记载了母校历史,展陈了母校办学成就,展示和传承了母校精神。三氵窅中学虽不复存,但有了这两块丰碑和 《图说三氵窅中学校史馆》这本画册,她的精神血脉将能永载史册,也圆了我们广大师生多年的宿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