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本地专栏
 
人大专栏
政协专栏
法治扬中
扬中人医
党员承诺
党建工作
部门预、决算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本地专栏>>人大专栏
人大专栏  
上一条:古诗词里的扬中春色 下一条:暨2024年年会
扬中风物
(三)
  2024-03-28

  □ 范选华 扬中有三宝:芦、柳、竹。之所以称之为宝,大概缘于这三样东西与扬中人的生产生活乃至于生存息息相关,尤其是竹,扬中人更称之为“哑巴儿子”。过去的扬中,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竹窠,竹窠里长着燕竹和淡竹。燕竹的笋是吃客的最爱,燕笋烧河豚应该是扬中河豚烧法的“天花板”了,燕竹因笋而贵,值钱!而淡竹则是扬中篾匠的“心头好”,其篾紧致而密韧,做成竹篮、筲箕、篾席,更是值钱!现如今的扬中,竹园咸在,春笋仍鲜,但“哑巴儿子”做成的一些物什却早已鲜见,依稀留存在趣谈中,刻印在斑驳的记忆里。 窝 窝 ,长江中下游地区特产的芦苇或者竹篾制成的一种储存粮食的农具。窝 大多宽三十五公分左右,长10-15米不等,以老壮芦苇压扁后斜十字花纹编制而成,通体芦苇,没有任何辅材。扬中更有竹篾编制而成的窝 ,表面光滑,折边整齐无毛刺,颜色鲜亮,比芦苇窝 更为经久耐用。窝 如蛇,铺开呈一字阵,盘卷则蜷成窝,其形酷似钟表发条,更像儿时吃的大大泡泡卷。  在写“窝 ”这段时,我为这两个字到底怎么写纠结不已,上网搜罗,粗鄙之物竟有许多雅趣之谈。  高邮的汪曾祺先生在小说《大淖记事》里直接写为“窝积”,小说主人公巧云的父亲黄海蛟是个挑夫好手,“他专能上高跳。这地方大粮行的‘窝积’(长条芦席围成的粮囤),高到三四丈,只支一只单跳,很陡”。汪先生在《八千岁》里也写到:“八千岁是只螃蟹,有肉都在壳里。他家仓廒里的堆稻的‘窝积’挤的轧满,每一积都堆到了屋顶”。 民国高邮师范教师俞长源先生在《里门杂咏》里写道:“凤凰桥畔北门街,米肆碾坊一字排。莫道店中窝集满,零升买客瘦如柴。”“北门街在扬州北门外,街端有凤凰桥,米肆集中于此,肆中以狭长芦席围卷成塔形,中可储米数十担,俗称窝集。”俞先生是扬州人,在高邮教书二年多,他写成“窝集”,汪先生写的是“窝积”,音同字异,都读“窝jī”,意思一样。  钱传仓先生编著的《扬州方言用字考辨》一书中有“窝(jiē)”词条,内容是,扬州人用竹篾片编成的约一尺宽、用以窝存粮食的用具叫 “窝 ”。《新华词典》:“ ,zhé。‘ 子’(方言),一种粗的竹席”,扬州话话读成“节”(我们扬中话将存款折子也说成 “存款jiē子”)。 清末秀才于树滋在《瓜洲伊娄运河棹歌》写道,“江洲生产荻芦多,为席为帘并摺窠。农隙耕余助生计,取材诸料广搜罗。”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解释道:“江洲产芦,为洲人一大生计……以芦制帘、制席、制储谷之窠摺,行有经纪,为瓜洲之专利也。”于秀才是瓜洲人,他把“窝积”写成“窠摺”。窠,本来读kē(科),指虫兽之巢穴,扬州话读wō(窝),诗中读窝也才押韵。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四新城北录中记载满汉全席“第一分头号五簋碗十件:燕窠鸡丝汤”。李维冰、周爱东老师编著的《扬州食话》中“满汉全席”直接改为燕窝鸡丝汤。摺,zhé,叠也,扬州话念成“jiē(节)”。如此看来,窝积还有一种写法,是为“窝摺”。 我的理解,扬中人所用的窝积,如果用竹篾变成的,似可写成“窝 ”,如是用芦柴编的,可写成 “窝积”“窝集”或“窝摺”。 分田到户后,芦柴和竹篾做的窝 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铝制的囤粮器具,虽也是圆柱体,一摞压一摞,如果不盛粮食,既笨拙又占地方,远没有原先窝 那样收放自如,紧凑好用。 前日去江边踏青,蓦然瞥见一无人居住的乡村老屋墙上挂着卷竹制窝 ,落满了灰尘。我忽想,这玩意儿估计连做柴火的机会都不会有了,而我又何必再纠结这两个字怎么写呢?! 连枷 连枷,又一种竹制农具,扬中人最常用来打黄豆。黄豆熟了,连根拔起,暴晒几日,用连枷击打,豆荚分离。竹制连枷由连枷头和连枷柄两个部分组成,连枷头是由竹片儿夹制了做起来的,四个指头宽,两尺长,上面装了一个转轴,和连枷柄连接。连枷柄也是竹子做的,上面环了一个包头,和连枷头匹配。 连枷作为一种农具,“出道”颇早。春秋《国语》中《齐语》有段文章《管仲对桓公以霸术》,记载管仲跟桓公论士工商农,就提及了连枷:“今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耞芟,及寒击草除田,以待时耕。”这里的“耞”就是连枷。宋代诗人范成大有句诗写道:“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连枷声响,农人大忙。 不可思议的是,连枷既是农具,也是武器。作为武器的连枷,同样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了。《墨子·备蛾传》云:“当敌人附借云梯,密集如蚁,缘城墙而上时,用火烧之,用连筵击之。”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记载,“连挺,如打禾连耞状,打女墙外上城敌人”。所以从春秋战国起,连枷作为一种守城武器就已有军事运用了。直到宋代,《武经总要》的守城篇里仍有记载,“若登者渐多,则御以狼牙铁拍,手渐攀城,则以连枷棒击之”。同样在宋代,连枷有了新的用武之地,还是 《武经总要》里记载的,“铁链夹棒,本出西戎,马上用之,以攻汉之步兵,其状如农家打麦之连枷,以铁饰之,利用以上击下。故汉兵善用者,巧于戎人”。在明代,连枷不仅用来防身,还出现在踏青风俗画里,民间艺人用来表演,其技法已经相当娴熟。清代《清会典图》卷103《武备十三》有“连枷棒图”,附有文字解说,可见双持短连枷到了清代依有传承。 连枷作为兵器,在朝鲜也有使用,叫做“马上鞭棍”,其实就是骑兵连枷棒。连枷的技艺还传到了琉球,琉球使用的“双节棍”是由唐槕演变来的。双节棍因为李小龙而风靡全球,因为周杰伦而唱响世界,这也是当年发明连枷的先农始祖怎么也没想到的,正所谓“蓄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荫”。 提盒 提盒,亦称提梁盒,是一种带有提梁和分层的箱盒,缘起于明式家具中的箱匣类。 其规格不一,大者需两人穿杆抬行,《鲁班经匠家镜》中称其为“杠箱”,小者则一手提之。既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亦是文人的文房用具。 提盒由来已久。《诗经·小雅·鹿鸣》中写道:“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诗中描述了一个宴飨的场面,席间鼓乐齐鸣,宾主相宜,一派热闹、和谐的场景。在这诗句中,“承筐是将”的意思是,客人用竹筐盛满礼物送给主人。在扬中,如果你参加过农村的老人大寿、房子上梁、生日满月,一定能看到盛放着挂面、花圆子、鱼肉粽子等各色农家礼,有鲜艳毛巾覆之的椭圆形竹盒子,这种用来送礼的竹盒子,扬中人称为“提盒”。 翻开史料,提盒在宋朝时期便已流行,最初是为了摆放或运送酒食,以供郊游宴饮之用,故亦有“食盒”之谓称。 为了出行的便利性,早期的提盒大多以竹制成,一来轻便省力,二是透气性好,盛放食物不易变质。后经发展,一些文人逐渐对提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参与了提盒的设计,提盒也逐渐精致起来。其用途也从存放食物扩展为贮藏文房四宝、玉石印章等,实现了日用器到文房器的“身份转换”。 除此之外,由于提盒的“盒”与吉祥文化中的“和”与“合”谐音,一些大型提盒也被用于婚嫁时的礼盒,甚而提盒的多寡成了家族财富水平及地位的象征。 明清两代,文人所用提盒大多取材珍贵,以黄花梨、紫檀木等上等用料制成。 更有精细者,再施以浮雕、掐丝珐琅、百宝嵌、剔红等作装饰,穷尽工艺之能事,使得提盒呈现出不凡气度。显然,这些器物早已跳出了实用器的范畴,成为了可供观赏和收藏的艺术品。 作为实用器皿,扬中的提盒是与我们岛城传统习俗礼数相依相存的。 先说孩子结婚。男女双方经媒人介绍,谈的差不多了,就要“拎糕”“压样”“送年庚”,年庚到后,女方会向男方索取一定的“彩礼”。现在的彩礼大多是金器钞票。过去的彩礼则分为两种,一种是“半副三叶担”,即鱼、肉五十斤,“三叶”就是万年青、柏枝、青菜;另外一种是“全副三叶担”,鱼、肉一百斤。送彩礼用米箩和提盒,提盒里放鱼肉,提盒上面放 “三叶”,此外还有双鸡双肚,糖、烟等等,放在箩担里挑到女方。彩礼送后,提盒带回,箩担则留到喜庆之日发嫁妆用来挑头担。在女儿嫁出的头一个年头里,做父母的还要按照传统礼数,逢节置办“行头”送给女儿:正月十三高灯,要送鱼灯、炮仗、挂面等,端午节要送粽子、馒头等,八月半要送月饼、藕等,所有这些,都要用到提盒。 再说生日满月。孩子“百露”,外婆家要准备 “箍腰烧饼”,加上鱼肉,装进提盒,把青丝线扎好的万年青、青菜放在提盒上面,用箩担送到爷爷家。孩子抓周、十岁等整生日,外婆家也要准备馒头粽子面条、鱼肉、宝宝衣帽鞋袜,跟宝宝“百露”一样,用提盒箩担带着诸多“行头”,前往祝贺。老人大寿,提盒里摆放最多的是那惟妙惟肖的“花圆子”,如今“花圆子”有了个响亮的名号“糏塑”,进了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总觉得,离开了提盒,再好看的糏塑也没有小时候的好看。 还有房子上梁,也要用到提盒,盛装丈母娘家置办好的用来祭梁的鱼肉、花圆子、馒头、糕、炮仗等等。只是扬中虽小,上下洲祭梁的风俗迥异,下洲祭梁用猪头鸡子,上洲则视为忌讳。但用提盒置摆祭梁物品,这个礼数上下洲还是一致的。我家房子上梁时,身处永胜的母亲和居住新坝的岳母商议了好久,用入乡随俗解决了分歧,现在想来仍觉困惑。 其实,人到中年的我们正在慢慢淡化这些略显繁琐的习俗礼数。不远的将来,提盒也会随之悄悄淡出人们的视野。以后,扬中的孩子们可以到博物馆去看各式各样的提盒,但他们再也不会明白这些提盒承载过的习俗和乡愁。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62359651
位访问者
本年度:29246960 本月:1825020 今天:473169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