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本地专栏
 
人大专栏
政协专栏
法治扬中
扬中人医
党员承诺
党建工作
部门预、决算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本地专栏>>人大专栏
人大专栏  
上一条:用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下一条:扬中风物
古诗词里的扬中春色
钱吕军   2024-03-20

  □ 钱吕军 江南的春色,无疑是最美的。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这春色陶醉,写下许多精美诗章。 在广为传颂的古诗词中,却绝少发现描写扬中的名篇佳作。作为“中国河豚岛”上扬中人,喜欢吟诵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其实,该诗是苏轼路过靖江时,为惠崇《春江晚景》中的“鸭戏图”所题;在盛邀八方宾朋做客扬中时,会化用“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说 “烟花三月下 ‘扬中’”,但“扬州”终非“扬中”。大诗人白居易的一曲“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忆江南》被传颂千年,他忆的并非长江的江南,而是钱塘江的。 那么,古诗词中有没有描写扬中春色的呢?太平书院徐敏老师,发现了包括清代殷调元数首《江洲竹枝词》在内的有关扬中的古诗词,仔细品读,便不难发现昔日扬中春色之美。 “不须金碧侈高楼,小结蓬庐亦自幽。二月河豚三月笋,最关情处是江洲。”这是竹枝词中的第一首。诗中描写的春天扬中风貌与今天可谓天壤之别。从“不须金碧侈高楼,小结蓬庐亦自幽”的诗句中可以看出,“穷奔沙洲富奔城”的扬中先民,历经千难万险登上这片沙洲后,并没有摆脱贫困,人们居住的大多是以芦苇作墙、茅草盖顶,难以遮风避雨的“蓬庐”。但人们的生活怡然自得,貌似为了二月河豚和三月竹笋的鲜美,实是因为心中“最关情处是江洲”。 “溪光如镜乍新磨,临水柴门处处多。记得桃花吹落后,一群雏鸭泛红波。”“境入芳洲别有天,养鱼栽竹自年年。阿郎若问侬家业,十里芦滩当种田。”第二首与第三首竹枝词生动描绘了春日扬中景象。诗人一踏上江洲大地,举目所见皆是春色,清澈的河面,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如同新磨的铜镜一般,闪着粼粼波光,邑人大多临水而居,粉色的桃花被春风吹落,飘浮在水面,一群小鸭子畅游其间,脚掌划起的,好似红色的波纹。人们年年在这里养鱼、栽竹、种芦、编苇,垦荒种植、安家立业。这不正是桃花源般的存在吗?! 但是,古诗词中的扬中春色,并不都是这般沁人心脾、令人陶醉的,也有的读来,让人揪心、令人扼腕。第四首竹枝词描写清明时扬中场景,便是如此。“细雨清明天色昏,谁家祭扫泣荒原。可怜一种伤心处,白骨成堆浪欲吞。”“头顶一江水,脚踩一只盆”的扬中人,时时面临着洪水的威胁。据《扬中水利志》记载,解放前扬中发生的大的洪灾就有十多次,1931年的那次大洪水,导致全县江堤决口32处,淹死119人,受灾 10774户54355人。“可怜一种伤心处,白骨成堆浪欲吞”,不正是对扬中历史上曾频繁上演的人间悲剧的控诉吗? “诗言志,歌永言。”也许,正因为“境入芳洲别有天”,扬中的先民们在这里安身立命、繁衍生息;正因为“头顶一江水、脚踩一只盆”,扬中人始终秉持危机意识、创业精神。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人们始终不变的是对这片念兹在兹土地的挚爱,毕竟“最关情处是江洲”。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62363303
位访问者
本年度:29250725 本月:1828785 今天:2136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