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五湖浪透门前港 下一条:佚名4
家乡的麻、夏布及其他
  2024-03-27

  □ 姚毅 对于家乡的麻,我无法确切地说出那时我几岁,只能说是童年吧,应该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记忆;而夏布的记忆却要深刻一些,因为后来年龄稍大一点时也见到过。 苎麻 那时的高田较多,高田,家乡叫 “岸”或 “高岸 (读wò)”。在我家埭上,住房的港岸边就有高田,高田里就有长麻(可能是苎麻)的麻田,也有长竹子的竹园,还有桑田。 春天的时候,麻就会从老根上长出新芽,然后慢慢长大,长出新叶和枝秆。麻的根系很发达,一簇簇的,新麻都是从老根上长出来的。 现在家乡早已见不到长麻的麻田,清明回老家有时能看到长得很高的野麻。 小时候,收割麻,我不记得那是什么季节,好像是在春夏之交。 那时可见到少有的几户人家,把剥好的麻丝挂在场院的竹竿上晾晒。记得麻的那个清香味倒是好闻。麻皮是翠绿色的,剥完皮后麻秆是白色的。当然,剥下来的麻皮要成为麻线,是要经过好多工序的,比如漂白、上浆什么的…… 麻线是用两个手指慢慢捻出来的,所谓“捻麻”,何其艰辛! 记得那时的麻线依然能看到一点淡淡的、隐隐的绿意。那时,奶奶捻麻线,我记得是要借助明矾捻的,现在我猜想是用来增加手与麻的摩擦力或阻力吧,这样才好捻。捻好的麻,慢慢地绕成麻团,是一个大大的麻团子。 夏布及其他 夏布的原料是苎麻,夏布也叫麻布。 夏布可用来制衣服和蚊帐。家乡过去女儿出嫁,做母亲的,都要做一顶夏布帐子做为女儿陪嫁的嫁妆。我这年纪,小时候没见过夏布衣服,但见过夏布帐子。 小时候,都是睡在夏布帐子里长大的。夏天,睡在夏布蚊帐里,密不透风,那个帐子密度大,眼小。夏布不柔软,较硬、较黑,但较牢固耐用,这是与后来的纱布蚊帐和尼龙蚊帐相比较而言的。 那时,每年开春,大概春夏之交,等到河港中有小蝌蚪时,农村的人,家家户户都会用锅膛里草木灰浸过的水清洗夏布蚊帐。那些洗过的蚊帐,家家户户用几根竹竿撑在场院的屋前,变成了现在记忆中一道难忘的风景。 小时候,我们小孩捉迷藏,有时就会躲到那个晾晒的夏布蚊帐里,小伙伴就很难找到;即使被发现,我们“呸”的一声大叫,有时还会把小伙伴吓一跳…… 说到夏布,那时我生产队邻近九队的吴福宝是织布的,家乡织布的手艺人又叫 “机匠”。吴福宝是男的,倒不是我们印象中过去织布的都是女的,所谓“男耕女织”。他有一个很大的织布机,那时都是脚踏,小时候我见过。见过他作为手艺人在人家房屋的大堂里织过布,织布机上插满线纱的“芋子”,也挂满线。 家乡童谣 “叽叽嘎嘎,织织布”,我印象较深。吴师傅织布时手脚并用,脚一踩,手中的梭子穿来穿去的,机器发出“叽叽,嘎嘎”的声响,一幅“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古文诗句即刻浮现在眼前……我想,那时吴师傅一定用麻线织过夏布。 当然,在我的家乡,小时候我也见过高田里种过棉花,也见过我奶奶用纺纱机纺过棉纱,我还帮奶奶纺过纱。那时小小的我,左手摇纺纱机,右手两个小手指捏一小团棉花,在一声声“唔唔唔,唔唔唔”的纺纱声中,棉花团像变戏法似地变成长长的纱线绕到线轴上…… 我想,吴师傅也一定用棉纱线织过纱布。 现在,有的地方古老的夏布及夏布制作已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有了传承人,我很欣慰。历史、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不断传承,这样很好。 现在,如果我手上存有一顶夏布蚊帐,那一定是个宝。 时光流逝,年岁渐长。于我而言,麻、夏布,这些历史悠远的童年记忆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68143749
位访问者
本年度:35169645 本月:7747705 今天:291636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