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钱吕军
“大江奔腾欲何至,天落三岛集于此。”扬中,这座因水而生、缘水而名、依水而兴的江中岛城,岛外大江东去,岛内沟渠纵横。县域内有河道2000余条,其中骨干河港27条。它们内绕着市镇村庄,外连着江河湖海,为人们提供生命之源、舟楫之利、生态之美。
生命之源:河港是扬中水利生命线
“漫山遍野水滔滔,恨不持弓学射潮。”历史上,因为水利不兴,扬中人曾长期饱受水患之苦。《奇哉二圩港》一文介绍,油坊镇二圩港,原是一条无名小港,港口狭窄,港岸低矮,来潮时圩内河满水溢,退潮后河浅水干。因为水系不畅,当地逢旱则田地龟裂,遇涝则积水成渊,“三年常遇两年灾,十年到有九年荒”,难得碰到风调雨顺的年景,收获的麦子不上三斗 (亩产不到60斤),稻子不过一石(亩产不过100斤),两岸农民苦不堪言,长年累月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
为变水患为水利,扬中人进行了不懈奋斗。《扬中水利志》有记载,清乾隆、嘉庆年间,就曾招募民众在德兴洲围垦,开港道5条,直通大江。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前后,居住油坊二圩港一带的朱氏一族首先发起,周边何、黄、陆、施、周、张等家族积极响应,疏浚二圩港,工程动用民工近千人,历时四个月。治理后的二圩港,水系畅通,涝时排滞,旱时引水,改变了过去逢灾必荒的局面。而据《扬中市土地志》记载,至民国20年(1931年),扬中境内有港道73条,总长340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扬中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上世纪五十年代就组织疏浚了境内大小港道,清除淤泥,浚深疏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扬中人以改天换地的豪情,以根治洪、涝、渍、害为中心,重新规划建设扬中水利体系。在1976年至1979年的4年间,扬中新开挖联丰港、东新港、大寨河等骨干河港18条75.1公里,拓宽整治新坝大港、三茅大港等涝港5条36.6公里,构筑一级排灌沟渠115条131公里,二级排灌沟渠395条,同时平整废港、河68条83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扬中持续推进水利建设,逐步形成了“挡得住、排得出、灌得上、降得下”的“小扬中、大水利”的鲜明格局。
舟楫之利:河港是扬中水运交通线
“浮生何以计沧桑,至此全凭一苇航。”解放前,扬中的陆路交通极不发达,境内无公路、无机动车辆运输,水运是扬中重要的运输方式。《扬中县志》上说,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扬中县的民间运输已兴盛,形成了各种水上“运货帮”,如粮食帮、柴草帮、蒲柳帮、竹子帮等等。民国35年(1946年),全县木帆船282艘,其中货运船122艘,1000余吨位。
水运传奇的背后,是一条条河港的开凿、疏浚,沙家港即是其中之一。《沙家港春秋》记述,清顺治年间,移居此地的百姓根据农耕和生活用水的需要,因势利导,从夹江的沙滩向内开挖了一条宽二十多米、长不到两公里的小港,取沙滩上开港之意,定名为“沙港”,久而久之被民间改称为 “沙家港”。沙家港开成之后,引来江水灌溉两岸的大片农田,同时在夹江口设有渡口,有木船运送往来于扬中和江南的商贩旅客。上世纪30年代,该港因地处扬中中段,距县城三茅镇距离又近,成为“姚镇”班必停港口,是扬中人走出孤岛和外地人进入扬中的要津。
今天,“一岛五桥”的格局形成,让曾经繁盛一时的沙家港、栏杆桥等码头风光不再,但是二墩港汽渡时时鸣响的汽笛,似是在诉说它们曾经的辉煌。
生态之美:河港是扬中水乡风景线
“溪光如镜乍新磨,临水柴门处处多。”河港是岛城扬中最独特的水利资源,也是水乡扬中最靓丽的生态风景。“念着‘雨水’这两个字,湿漉漉的,仿佛念着一个暗号,又好似念着一种渴望。一株小草是如何佩青的,一朵桃花是如何羞红的,一片春风是如何凌波的,一捆雨声是如何入夜的……”本土作家林月月,用诗意的语言描绘雨水节气时江洲大地上春的脚步。也许是因为身在水乡,所以文字也浸润着水的灵秀。
安徽合肥人张东生则在《梦里水乡》文章中赞誉,“扬中是现实中名副其实的水乡之城……盈润的河流、蓊郁的古树、静谧的小桥,以及青砖黛瓦、萋萋芳草,无不在氤氲着古色古香的意境中延续着久远的梦呓,无不在与时俱进中传承着枕河人家的水乡文明”。
为了这水韵江南的秀美,从提出 “生态立市”,到创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从环保“一票否决”,到岸线“留白发展”;从集中力量开展“五水联治”,到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扬中用行动践行着“两山”理论。毕竟,我们的家乡,“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五湖浪透门前港,何不乘风称放船。”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潮头浪尖,曾是“拓荒者”“摇橹人”的扬中人,正激流勇进,扬帆向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