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那些“年” 下一条:岁末物候
忆鸣凤小学
  2024-01-31

  □ 李茂隆 我的老家在油坊镇鸣凤村,我小时候就是在鸣凤小学开蒙上学的。 民国十年 (1921年),地方绅士洪正标在鸣凤开办了一所私塾。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扬中县政府将这里的镇海小学与洪氏私塾合并,成立鸣凤小学。 抗日战争爆发前,三茅小学、八桥小学和鸣凤小学,是全县仅有的三所公立完全小学。 1937年,鸣凤小学改称为扬中县鸣凤国民义务学校。当时,学校聘请了原在丹徒县的小学任教、具有丰富办学经验的笪教贤先生担任校长,全县高小学生纷纷前来鸣凤小学寄宿就读,寄宿生达到五十余人。笪校长任六年级语文和算术课。由于工作极其认真负责,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非常好。在算术教学中,他善于引导学生审题,开拓思路,探求解题方法。笪校长的算术教学,激发了我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促使我在以后的岁月里,坚持不懈学习数学,并以数学教师作为我的终身职业。教导主任姚庭山,任教五年级语文和算术,也很受学生的欢迎。 抗战爆发后,鸣凤小学被迫停办。 1939年,中滩的周老先生牵头,组成了由李佩、翟恒龙、张献之、洪南山等十一人组成的建校委员会,负责筹款建设鸣凤小学的新校舍。 1940年,民主政府委派共产党员陈爱新任校长。陈校长一面抓建校,一面安排学生暂在附近群众家里上课,为鸣凤小学的建设竭尽全力,尽职尽责。 在扬中县民主政府的大力协调下,历经三年的不懈努力,1941年下半年,新建的鸣凤小学终于落成。 新建成的鸣凤小学,有四排瓦平房,共设六个教室,学生的课桌凳整齐划一。教师办公室、教师宿舍、图书室、储藏室、厨房、乒乓球台等设施一应俱全。 新校舍落成后,学校又增加几名新教师。陈校长满腔热忱,积极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 鸣凤小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因为学校靠近江边,水路交通便捷,群众基础也很好,所以在抗战期间,这里便成为我党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陈毅、管文蔚、陈光、惠浴宇、王龙等领导同志,多次在这里召开会议,从事革命活动。陈校长是中共党员,他在抓好各科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革命信念。 1942年10月,陈校长将接近成年的王保康、蔡成杰、蔡成毅、洪竹舟、洪竹林、朱成万、李培干、周健、李巧云等九名学生,交由我的父亲、党的地下交通员李松亭负责,从中滩码头过江,送往丹北,交给青运部长王龙同志,投身革命队伍。 1945年,新四军奉命北撤,陈爱新校长不幸在邗北战斗中壮烈牺牲,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战争年代,在学校的教育和革命氛围的熏陶下,鸣凤小学不少学生毅然投身革命。在革命队伍中,经过短期培训,即走上工作岗位。其中有的后来成长为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有的成为江西、安徽、江苏、东北等地企业及军队、地方的领导干部。也有不少学生报考栖霞师范、洛社师范、吴江师范,终身从事教育工作。 鸣凤小学是扬中具有较长历史的学校;1965年改称同德公社中心小学;1970年春附设初中班,改称鸣凤学校;1976年9月,初中班搬迁新址,原址仍为鸣凤小学。 我如今已经年逾九旬,回首往事,感慨良多,而对于我的母校,数十年来,始终铭记于心。谨以此文,表达我这耄耋老者对鸣凤小学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3424831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2015980 本月:3691855 今天:203589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