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陈锦怀
新南花苑,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新南,告诉您她的位置,位于新坝集镇以南;花苑,介绍了她的特征,是个花木繁茂、景观丰富亮眼的地方。
新南花苑是新坝镇立新村的一个居住小区,自去年起,这里成了扬中农旅结合新的打卡点,八方游客络绎不绝。
走进新南花苑,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入门处的一副对联——风雅村居田园美,耕读人家继世长。小区中心大道两旁,绿化树木多姿多彩。原来只有小乔木桂花、红叶李和它们下面的用红花继木与大叶黄杨拼成的色块。后来,住户们又栽了桃、梨、枣、无花果、桔子、石榴、竹子、腊梅等果树花木,住户们的参与使“旅”更有了“农”的味道。虽然淡化了绿化的整齐美,但参差美也增加了一番意境。大道两侧造型相同、色彩各异的农家别墅整齐排列。
走到大道尽头,便是一个小广场,它青砖铺地,带给人以素雅、古朴、宁静的美感,这是居民们娱乐休闲的地方。
广场中央有一株虽不高大,但显得苍劲古朴的石榴树,东北角还有两株合欢树。常见的石榴树不必多说,合欢树颇具特色。它树形开张,冠大荫浓,叶细小如针,可昼开夜合,夏季花开时节色香俱佳,粉红色的头状花序形似轻盈柔软的 “绒球”,被称为“绒花树”。如果把花球倒转过来,就像马铃上的红缨,故又得名“马缨花”。
广场南缘的香樟树下整齐排列着一排健身器材,有单杠、太空漫步机、扭腰器、太极柔推轮等,每天早晚都有居民过去扭扭腰、压压腿,做着各种健身运动。
广场上有三组雕塑:第一组是少年放风筝。一个男孩左手拿着线轴,右手拽着线,眼睛仰望着天空,似乎想通过拽线让风筝再飞高一些。旁边还有一个小女孩也在放风筝,她右手伸向侧后方,左手向上拽着风筝线,小步奔跑着,后面还跟着一个一起跑的小弟弟。我们虽然看不到风筝,但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第二组雕塑是炸爆米花。大人一手拉着风箱,一手摇着炒锅,旁边站着一个小男孩,穿着厚厚的棉袄,一只胖嘟嘟的手伸向嘴边,仿佛是嗅到了爆米花的香味,垂涎欲滴地等待爆米花出锅解馋,旁边还有一只小狗狗陪着望呆。第三组雕塑是下象棋。一位老者坐在石凳上,左手端着酒盅,右手竖着大拇指伸向对方,似乎在说:“君善敲棋我爱饮,人称豪客与闲仙。”这三组雕塑做得惟妙惟肖,制造工匠的手艺真令人佩服!
广场的北面是个大河塘,河塘呈圆形,水面开阔,直径百米有余。这个河塘是广场的一部分,广场因它而更富有生机,既拓宽了视野,又丰富了景观。河塘的西南角有一排芦苇,它茎直杆高,迎风摇曳,不时有几只野鸭“扑棱棱”地玩耍,妙趣横生。池塘里的水最富有诗意了:白天,微风推起层层涟漪,反射着艳阳之光;晚上,皎洁的月光洒在微波上,随着水流轻轻地荡漾。坐在河边的亭子里,享受着此情此景,可使人的心灵得到充分的放松。
广场的河边有座四角亭,也可以称之为水榭,因为它的一半在岸上,一半挑在河面上。亭子靠广场的一面是敞口,另外三面设有凳子高的矮墙。矮墙上铺着大理石,可供游人休息。春夏时节气温适宜的时候,居民们可以坐在里面读书、下棋、打扑克。我曾经幻想过在那里读书是怎样的感受?为此写了一首《读书乐》:“池亭晨读沐春风,悠闲生活乐其中,书中自有大智慧,领悟步步助成功。”
亭子已建多年,去年装修了一下,显得有些富贵。亭子南面的横楣上挂着书有“流芳亭”的鎏金扁额,两侧的柱子上有副对联:船轻货重轻载重,尺短衣长短量长。扁额和对联巧妙地将立新村的古石桥——流芳桥的故事介绍给了游客。据说,一个叫周谦的私塾先生和当地一位姓朱的富商一同在码头上等船,朱富商对周先生说 “我们打个赌,我出个上联,你如果对出来,我就给你二十担米钱”,周先生欣然应允。朱富商出的上联是“船轻货重轻载重”,周先生看着身上穿的随风飘动的长衫对出了下联:“尺短衣长短量长”。朱富商慷慨解囊,周先生也不贪财,就用这笔钱造了一座流芳桥。
每当有游客来访,讲解员都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在宣传古石桥文化的同时,又赞扬了朱富商和私塾先生慷慨为民的精神。亭子西边有座楼板搭建的水桥,游客可以拾级而下,去进行亲水体验。摸一摸平静的水面,会惊醒那沉睡的小鱼,揉碎那水中的倒影。
广场西头有个 “ 上人家”园林小景,它是利用竹林改造而成的。走进 上人家,可以荡秋千,可以打赤脚在如茵的草坪上散步,还可以在草坪边、竹林旁临水而钓。小小的创意,细微的改造,使植物景观更具韵味与灵气,使之成为广场上别样的风景。
从广场的西头拐弯向南,便进入三米弄。入口处左右住户的庭院绿化很不一般,花草树木品种繁多,乔木、灌木、木本、草本、藤本、四季花卉,应有尽有,造型别致的园林小品点缀其中。我叔叔也住在该弄的东侧,院内花草树木数量不多、品种却不少,我曾经给他罗列了一下:
冬梅玉面次第开,
海棠玉兰伴春来。
蔷薇满栏争国色,
芍药绽放牡丹台。
枫叶红,橙果黄,
翠竹草坪靓秋妆。
紫薇花开红百日,
冬青月季斗雪霜。
去年秋天,桔子成熟之时,我正在打理院子,来此旅游的江苏大学一女生 “咚咚咚”地跑进院子,大喊一声:“叔叔,你家的桔子卖吗?”我说:“不卖,你喜欢就随意摘!”她挑选了两个,道了一声“谢谢”就一溜风地跑走了。
无独有偶,今年春天牡丹盛开的时候,一群外地来游玩的姑娘们看到院子里的白牡丹盛开得比碗口还要大时,惊乎不已:“呀,太漂亮啦!”两次偶遇,我想这应该是“共享庭院”的初始类型吧。
看到三米弄的牌子,不由得使人想起六尺巷。六尺巷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张英与吴姓邻居解决界址纠纷,各自拆让三尺形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新南花苑的三米弄是规划建成的,去年进行了改造,地面铺设了青条砖,挂上了三米弄的牌子。恰巧,弄子西边的住户砌的是实心围墙,围墙上有花窗透景,墙头有屋檐瓦压顶,几个要素凑在一起使得三米弄多了一些古色古香的韵味。
三米弄的宽度实则为六米,为什么叫三米弄?不知道!我心里念叨着三米弄、四米弄、五米弄、六米弄,还是三米弄好听。
三米弄走到头,便是儿童乐园。这里有滑梯、七彩板荡桥等供小孩们玩耍的游乐设施和少许农具展示。我看到风箱上挂着“风车”牌子,琢磨了半天:是风箱呢,还是风车?在我的印象中,风车是安装在露天,通过风吹动叶片,使得风车转动,用来提水灌溉或碾磨谷物的农具,还有就是造型各异的景观风车。风箱是通过人工摇动用来扬谷或稻米加工厂用来扬米的工具。我谦虚地百度了一下,原来风箱也可以叫风车,各个地方的叫法不一样。中国的语言真是博大精深,可以一字多音、一音多字,也可以一物多名、一名多物。
我只说了新南花苑的南区,她还有北区和西区,有兴趣的朋友请来此一游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