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头条新闻 |
|
|
|
|
□ 谷昊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学者必有师,既是从师的态度,更是社会面尊师尚师的认知。从“子贡结庐”到“为师穿鞋”,从“支姐姐”到“支妈妈”到“支奶奶”,从“程门立雪”到“燃灯校长”,“大先生”理应赢得社会的大尊重,特别是在教师节这一天,为师者歌,为师者颂,为师者尊,也理应成为热点和焦点。从育人付出看社会尊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每日耕耘,岁岁年年,这份坚守最好的回报就是学生成才,以及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学生的尊重,最为基本也是每天能送达的,就是肉眼可见的礼貌和“问好问候”,还有对老师所付出劳动的尊重,通过成长进步让师者欣慰;社会的尊重,更多是一种氛围,能够体现到一个城市文明之中,在日常社交活动中,让“大先生”能产生一种被社会需要、被社会认可的归属感和愉悦感。
用问题导向看社会尊重,不得不提到“送礼”的话题,以“礼”待之,表达的是一份尊重,但是礼之不当,则是一份不尊重。
当下,有很多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得到特殊照顾,用“物质化的礼”去公关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看似礼待,实则是对教师这个团体的侮辱和不尊重,是对神圣的教师职业的贬低。掺杂“利益交换”的心思去表现一份感恩和尊重,折射的是家长对老师的不信任,既给孩子做出了不当示范和心理暗示,又扭曲了师生关系,还破坏了教育公平,实不可取。另外,学校的教育实践中,有的老师的特点是宽厚包容,有的老师则比较严格强硬,体现的是教育文化的多样性,作为家长和社会应该有包容性,有些家长对老师的教育理念强调个性化诉求,对老师的教学风格、作业内容、作业量等指手画脚,家长之所以“越位”指导教学,确实是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但体现出来的也是一份蛮横无理和不尊重。
从师者角度看社会尊重,应该是一个双向奔赴的精彩互动。在教师节表彰大会上,6位老师的教育故事分享中,满满是对学生的爱,满满是育人成功的喜悦,字里行间的忧与爱都体现了 “大先生”的大和职业素养,对整个教育团队形成了正能量的引领,这才是对社会信任和社会尊重最好的回应方式。我们倡导尊师重教,需要这样的相向而行,期待教育团队不负众望,实至名归。当前,很多地方都关注的家长送礼之风,对尊重的“物质化表达”既有部分家长的不当“围猎”,也有个别老师对“大先生”的羽毛不够珍惜,对“国之大者”学习领悟不够,形成了不好的互动,有偿补课、礼来不拒成为群众吐槽的槽点,影响了教育公平。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广大教师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等殷切希望,广大教师应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涵养师德师风,始终怀揣一颗仁爱之心,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让教育回归教书育人的“本源”,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尚,需要引导和培育,既需要老师、家长和学生形成正向互动,还需要构建全方位的教师发展保障体系,提高教师地位,保障教师权益,切实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获得感与幸福感,让尊师重教成为社会的风尚,让好学上进成为社会的主流氛围,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