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施正祥
千灯古镇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境内,东邻上海青浦区,西邻苏州市,我们于2018年2月前往参观。
千灯原名“千墩”,名出吴越争霸,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墩是指烽火台,墩在吴语中与灯音同,故改名千灯。千灯在江南古镇中是比较小的,传说江南有六大古镇,千灯不在此列,但笔者认为千灯独有的人文景观比它们丰富得多。
人们常用“小桥 流水 人家”形容江南古镇,笔者觉得,“小桥”代表建筑特色,“流水”是自然风景,“人家”则是人文景观。看江南古镇,重点看 “人家”,“小桥流水”多相似,“人家”故事各不同。“人家”代表古镇的内涵,反映古镇的文化底蕴。
千灯能够流芳百世的“人家”有两位,一位是顾坚,这里有《顾坚纪念馆》。他在文化艺术方面有什么突出贡献呢?大家也许知道昆曲,它被誉为“百戏之祖”,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昆曲就没有后来的京剧。昆曲的创始人就是顾坚。顾坚是元末明初人,自号风月散人,因精于南辞,善作古赋,著有《陶真野集》10卷、《风月散人乐府》8卷,他将江南的词曲调加工融合,创造出一种委婉细腻的新腔,俗称昆山腔。后来到了明中叶经过魏良辅的改良推广日趋成熟,同时出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等剧本,到清代又有了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等名剧本,让昆曲独领风骚数百年,因此千灯是昆曲的发源地,现在古镇上的“古戏台”仍然在上演昆曲名剧。
另一位是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在顾炎武故居,有一块匾额名《贤达》,匾下面有母子二人的塑像,母亲在教育年幼的顾炎武。顾炎武的伯父早亡,伯母成为顾炎武的嗣母,嗣母王氏有文化,有教养,常以岳飞、文天祥的忠义教育他,清军南下攻陷昆山后,王氏不食清粟,绝食而亡。顾炎武是个孝子,遵照养母的教诲,在南明时期组织抗清,明亡后累拒仕清,坚决不出来做官,后半生颠沛流离,但坚持做学问,写了500多部著作,最著名的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最后客死他乡。顾炎武在总结明朝为什么会灭亡时向世人喊出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千灯有这样一位博学、睿智的思想家和伟大学者,让千灯古镇煜煜生辉。
千灯有一条石板街,这条石板街除了是江南古镇中保存最长、最好、最完整的石板街外,还有一个文化亮点,能让你大开眼界,那就是《千灯馆》。有一位古灯收藏家,收藏了各式各样的古灯1133盏,他觉得这些宝贝放在千灯镇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于是慕名而来,把千灯镇的“李宅”改建成千灯博物馆,据说是国内第一家。这位收藏家姓殷名小林,他的到来让千灯镇名副其实了。
漫步在石板街上,还有意外的收获,有一家“刻纸艺术室”,室内挂满了他的作品,这位朱先生退休以后回到故乡,他自谦退休前是搞版画的,现在改做刻纸,只是喜欢不为别的。还有一家“核雕工作室”引起了我的兴趣,这位郁先生自学成才,让我见到了现实版的核雕技艺。
逛着逛着,感觉肚子有点饿,就留意起石板街两边的糕点铺,一种“定胜糕”引起了我的好奇,这种糕点的形状像二个元宝相向叠加在一起,米粉做成。为什么叫“定胜糕”?店家介绍,传说南宋年间,韩世忠将军发起抗金战役,千灯一位爱国人士给韩将军送去这种糕点,韩将军掰开后发现里面有卷着的纸条,打开一看纸条上写着敌营的部署和最薄弱的环节,韩将军大喜:“定胜也!”此糕就此得名。
千灯虽小,但文化底蕴深厚,让人回味无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