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两棵树的陪伴 下一条:梨花飞奔
江苏最早提出“四千精神”为何是镇江扬中?
唐华龙   2023-03-22

   □ 唐华龙 2023年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谈到当年江浙等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四千精神”。与浙江“四千精神”异曲同工的是江苏的“四千四万”精神——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改革开放初期,凭借“四千四万”精神,江苏用占全国1%的土地养活了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的国民生产总值。 关于“四千四万”的发源地,省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镇江扬中市。1990年2月3日,扬中召开首次供销员代表大会,县长陆朝银在讲话中提到“走遍千山万水,寻访千家万户,历尽千辛万苦……”扬中从江中荒岛到水上明珠的发展岁月里,培育出“四千四万”精神,和李强总理倡导的“四千精神”一脉相承,是江苏“四千四万”精神的最早发源地之一。 20世纪60年代前,扬中县享有江苏5个“最”,总面积“最小”,33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22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高”,平均887人/平方公里;地势“最低”,平均海拔4米,最低处海拔1米;资源“最贫乏”,耕地面积16万亩,人均0.69亩,无矿产资源;交通“最闭塞”,四面环江,出境唯靠舟楫。发展乡村工业缺乏资源和市场,形成“两头在外”的窘境。 自然禀赋催生“四千四万”精神,“走出去”,成为扬中人百年夙愿。 扬中人为移民后代,不甘贫穷、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与生俱来。“奔江南,走江北,操三刀(蔑刀、瓦刀、剪刀)进千家,挑三担(货郎担、收旧担、换糖担)入万户。”以篾匠、瓦匠、木匠、漆匠、缝衣匠为主的“五匠”,农闲时外出闯荡,农忙时返乡,“螺丝壳里做道场”,壮大自己,向外推销自己。 1954年,扬中遭受特大洪灾后开展生产自救。“五匠”利用当地竹、木、柳、芦,加工成生活生产用品,到苏南走村串户叫卖,获利后从苏南、安徽购进原材料,再加工出售。乡村组织看到商机,兴办集体作坊,派出头脑灵活的农民走出扬中,推销产品,获利颇丰。作坊式工场兴起,乡村工业开始萌芽。随着产品品种增加,产业拓展到大工业产品配件等行业,推销人员数量逐渐增加。他们餐风宿露走苏南,跑浙江,访安徽……“外勤”头衔成为扬中推销人员专用代名词。在“外勤”的努力下,个私工业、乡村企业开始发展。1958年工业大跃进,扬中坚持“眼睛向下,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小型多样,土办厂,穷办厂”方针,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社队企业全面开花,推销员数量急剧增加。他们不畏艰辛,风尘仆仆,走南闯北推销产品,购买原料。 1960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社队厂大部分关闭,供销人员回家务农。1964年,社队工业开始恢复和发展,供销人员冒着“与国营企业抢市场争原料、挖社会主义墙角”的政治风险,重新走出扬中,常年到处奔波,到国营企业、科研院所搜集信息,与相关企业负责人联络感情、拓展人脉,为家乡企业采供原料、推销产品。 70年代,供销员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到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去聘用退休技术人员,利用假日聘请在职的技术工人、工程师到扬中“借才生财”,既解决了社队企业技术人才先天不足的问题,又深化了与大中城市的人脉联系。供销员还促成乡村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1985年,长旺化工仪表厂与化工部自动设计中心站、马鞍山钢铁学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技术协作关系,产品发展到9大类200多个品种,销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出口多个国家,成为化工部定点生产厂家。 走出去的路途,并不平坦。来自小地方、小工厂供销员面对吃不尽的闭门羹、受不尽的白眼光,毫不气馁。最早一批供销员之一的扬中市特种磨具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82岁的苏洪康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扬中几乎所有工厂面临着‘三无局面,无技术、无材料、无资金’,要发展只有依靠供销员在外跑。”正是凭着“四千四万”精神,“苏洪康们”从大城市订来业务,请来师傅搞仿制,争取计划搞原料,对传统产品进行技术改造,推出畅销的新产品,再由供销员出去跑市场。老供销员孙庆元回忆说:“出去跑供销,不仅带回了业务,还带回来了一些新信息、新技术,推动了产品先人一步升级换代。”严纪林说:“跑销售是件自豪的事,因为我们打开了厂里的大门,把产品销出去了。销售员并不是在外面瞎跑,要看准对方需要什么再推销什么。我们只要多动脑筋多吃苦,就能干出成绩。” 其时,人们戏称供销员是 “小四子”——“花子(乞丐)、公子、孙子、兔子”。为了寻找市场和资源,他们走遍了全国“讨饭”吃,类“花子”;为了给客户留下好印象,他们穿戴光鲜亮丽像“公子”;为了推销产品,他们放低姿态找客户,做“孙子”;为了联络客户,他们通宵蹲守关键人员,像“兔子”。他们跑遍全国大小城市,订来千千万万合同,购进千千万万材料。 “文化大革命”初期,社队工业被基本砍光。1971年,根据县委“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指导思想,社队工业再度兴起,新产品不断问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扬中较早地冲破“左”的思想禁锢与体制束缚,利用政策空档和市场空间,兴办起社队工业,发展个私企业。县委、县政府要求社队“千辛万苦去创业,千方百计去经营,千家万户搞协作,千山万水找市场”,为80年代乡村企业崛起奠定了基础。企业依靠供销员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夹缝中求得生存,逐渐有了星火燎原之势。 新坝镇分管工业的副镇长陆顺友说:“当初社队企业起身时,主要靠推销员,推销产品也推销自己,常年在火车上奔波的推销员10人必有6人是扬中人。白天装‘老板’,晚上睡车站是他们外出的寻常生活。他们走遍了‘千山万水’,说尽了‘千言万语’,使出了‘千计万策’,吃够了‘千辛万苦’,为扬中挣来了‘千金万银’。”1984年10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到扬中,进工厂下车间,走村串户,访“外勤”,被深深感动着,在考察报告《小城镇 新开拓》中写道:“乡镇企业的供销队伍,自始至终都是一支最活跃的队伍。他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担负着繁重的任务,一身几任。扬中经济发展靠的是供销员,靠的是他们不怕吃苦,敢闯市场,扬中经济是‘供销员经济’。” 1985年起,扬中县委、县政府实施“主攻工业”战略,“县、乡、村、组、户,五个层次一起上”。乡村工业“以销定产”,供销员业绩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一方贫富。改革开放,吸引了更多勇于“闯荡世界”的能人加入供销员队伍。组组(村民组)有供销员,厂厂有供销员队伍,镇镇有供销员之家。年年有业务指标,季季有考核任务,月月有绩效排名。优秀供销员成为座上宾,成为各企业争抢的财神爷。全市有供销员9000余人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甚至飘洋过海,业务延及欧亚拉美。 1990年2月3日,扬中县委、县政府召开供销员代表大会。县长陆朝银在大会报告中,首次将供销员闯市场的精神表述为“跑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四万”精神。 在“四千四万”精神激励下,扬中供销员闯出了新路,做出了成绩,赢得了肯定和尊重。2002年,《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季音撰文说:“扬中人80年代初,坚决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国首创乡镇企业这种新组织形式,为农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闯出了一条新路。这是继安徽凤阳农民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在这场深刻的改革中,扬中是我国走在前列的县市之一。” “四千四万”精神让扬中民营企业蓬勃兴起。走出去的供销员见多识广、信息灵通,80年代有的率先办起了工厂,从“供销员”转身成为“厂长”。进入21世纪,一批拥有一定资本积累的供销员或独资,或合股,买断企业产权,建立民营企业,实现从供销员到企业家的身份转变。2003年,由供销员创办的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33%,依靠资本注入,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2005年,由供销员创办的企业上升至65%。“四千四万”精神之花,结出了丰硕的经济之果。 进入21世纪,供销员促成扬中大部分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全市建有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80多个;引进人才成立省级(含省级)以上研发中心100多个,加快了扬中制造向扬中创造的转变进程。 2020年民营企业数量有19000余家,在经营主体中占比之高,密度之大闻名全国,成为扬中一张靓丽的名片。是年,扬中由供销员创办的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总额800余亿元,创造扬中经济奇迹。扬中乡村企业、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数十年来,扬中供销员不断拓展空间,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乡村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史。 “四千四万”精神让扬中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成就了扬中农业县向中国“工程电器岛”“光伏太阳岛”的华丽转身。2022年扬中有“专精特新”企业(产品)、“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的8个、省级40个、镇江市级52个;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11家,民营科技企业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相关部门认定)800余家;大全集团2022年蝉联“中国电气工业领军企业十强”,居“中国电气工业100强”第2位。 “四千四万”精神在合作中升华。50年代起,扬中供销员的脚步迈向苏南,走进浙江,走向全国,订合同,购原料,引技术,融资金。70年代起,苏南企业向扬中推销原料和产品,常州向扬中送来油漆、塑料原料和制品,无锡向扬中推销纺织原料和布匹,苏州邀请扬中加工电器产品配件,浙江向扬中推销电器配件和小商品……扬中供销员融入苏南和浙江供销员大军。进入21世纪,扬中纳入苏南经济区建设,更加密切了和苏南、浙江的关系,共同推动了“四千四万精神”传承、发扬和光大。 纵观“四千四万精神”形成,江苏、浙江是当之无愧的全国最早的发源地和新世纪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 2018年1月,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赋予“四千四万”精神新的内涵——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百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 “千姿万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 “从‘四千四万’精神到新‘四千四万’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赓续传统,又有厚重的时代内涵。它全方位展现了新时代江苏人主动创新、前沿发展、征程奔腾的新精神。” (本文转自“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61583028
位访问者
本年度:28448016 本月:1026076 今天:156541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