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陈锦怀
在新坝镇立新村江边有座南码头,位置就在圌山宝塔的正对面。这座码头清朝时期就有了。这是一座有革命故事的码头,《扬中文史资料》上有南码头船工参加革命斗争的故事。据镇江市老区开发促进会编写的《茅山英雄谱》记载,抗日战争初期江南武家桥——南码头渡口已是新四军可靠的过江通道。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时这座码头就是一处渡江点。我外婆住居的圩叫二圩,呈南北方向,南头一直延伸到南码头的江堤边,听我外婆讲那一夜家门口浩浩荡荡地过了一夜的部队。
南码头的对岸是镇江新区的武家桥。六十年代武家桥曾经是丹徒县的一个小公社,武家桥的绍隆寺比较有名。由于有南码头,方便了两岸的来往,通婚的人较多,我们生产队就有五户在江南有亲戚。在这里过江赶集的也不少,扬中人多是去江南卖竹子,江南人多是来卖山芋苗等农副产品,江南的物产比扬中丰富。
南码头除两岸摆渡外还有接送姚镇班旅客的任务。从镇江码头到姚桥有一班客轮——姚镇班,由于南码头基础设施比较简陋,没有栈桥,客轮不能直接靠到岸边,上下旅客都要用码头上的木船接送。客轮快到码头时放慢速度,木船出发到江中与客轮会合,靠上客轮,带好缆绳,再上下旅客。如遇大风,木船能被客轮带下去好远。每天上午十点半,姚镇班到达南码头,离江边几里远都能听到客轮的鸣笛声,这时家家户户便开始煮中饭。那时有两个准确的报时声音,一个是姚镇班,另一个是圌山龟山头海军基地开山的爆破声,是每天上午十一时。姚镇班为有些贫困的人提供了挣零用钱的机会,常年总有一、两个人在码头上推“脚车(扬中方言:cā)”,即用手推独轮车接送旅客,一次挣个几毛钱。
南码头为苏南苏北农副产品的流通提供了便利。每年春天都有苏北的水泥船停在南码头卖萝卜,有水萝卜,也有胡萝卜,农户买回去后不破不烂的当粮食蔬菜吃,破损的当饲料喂猪。不定时地还有外地的船停靠在码头上收购扬中盛产的竹子。
我从南码头过江有若干次,记忆较深的有两次。第一次是学校军训。我在新桥中学上初中一年级时,班级实行军事化编排,中学部的三个班级编为一连,初二年级的两个班分别为一排和二排,我们初一年级只有一个班,编为一连三排。那年学校组织学军拉练活动,一连三个排的学生从南码头过江后翻过圌山步行到镇江。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1979年大学一年级放暑假后回学校,我在南码头乘姚镇班到镇江,再转乘火车到南京,此后再也没有乘过南码头的渡江船。
听老人们讲,过去这里的江很窄,这一边喊话,那一边能听到。由于坍江,现在的江面宽有一千二百米左右。
从我对南码头有印象到现在,南码头一带的江岸坍塌起码有两三百米。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从主江堤到滩涂水边有五六百米的宽度,并围有小江堤,形成一个挂耳圩。原新桥大队第一生产队就在这个挂耳圩内,分前后两个小圩。小江堤外有一两百米宽的滩涂,滩涂上长满杞柳,每年能卖不少钱,所以第一生产队的工分单价在新桥大队是最高的,大概在1元-1.2元左右。江滩是财富,但长江也会威胁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有两件事我亲历过,一是灭钉螺,大队组织全大队的劳动力到江滩围堰,然后灌满水下药灭螺。二是防汛,也是大队组织劳动力在挂耳圩的小江堤上防汛,我清楚地记得,人站在堤顶上脚可以伸到江水里洗脚,那种情形使人心惊胆颤。集中力量办大事,做小集体做不了的事,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
由于受龟山头水流冲刷的影响,南码头区域坍塌很利害。为了治理坍江,政府花费了不少的财力物力。最初是打石建,即在坍江的上游方向用石头抛一条长一百多米且同滩边垂直的石头坝。因效果不好,可能是单个石块易被水流冲走的原因,后来又改用木笼石建(音),即不是将石块直接抛到水里,而是把石块装在用树木钉成的大木笼里,一个木笼约有一间房子大。尽管这样,坍江的趋势仍然不可避免,只是减缓了坍塌的速度。大约八十年代后期,码头停运。随后十几年的时间,南码头区域越坍越小,码头用地完全坍没于江中,繁华码头变成了蛟龙之地,码头成了历史的记忆。
由于坍江,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有原住户往大江堤里搬迁,至八十年代末基本搬迁结束。现在的主江堤外只剩下一块宽一百多米的小江滩。小江滩紧靠大江堤边有一条河,河外面是葱笼的树木,树木种类繁多,是一片自然的混交林,每次经过那里都有不同的感受。春天,梨树、蔷薇开着白花,高低错落,争奇斗艳;夏天,绿荫如盖,在远处看着就能给人一片凉意;秋天,乌桕的叶片转变成红色,呈现出秋色的烂漫;冬天,当落叶树只有青苍的枝干时,冬青树叶丛中那红红的果实显得格外的惹人喜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