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扬中“四千四万”赋 下一条: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情牵“上海班”
  2023-03-19

   □ 陆尊 近日开车到东新港江边,想拍点老码头的照片,从江堤上看还有些老房子保留着,就下去尽可能地凭记忆先寻找候船大厅,转了两圈感觉现存老屋都不太像。继续往江边走,看看老码头是否还在,见到部分栈道与平台,望着滚滚江水,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四十年前。上海是我儿时向往与梦想的地方,因为那里住着二哥与父亲。  我亲生父亲与他兄弟三人解放初从扬中到上海进工厂上班,姑妈告诉我,我很小的时候,我母亲带我从东新港乘大轮去过上海的,我那时太小,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少年时突然就有了去上海看父亲的想法,印象中好像母亲给了我几十元钱,正好姑爹、姑妈也去上海,就随他们一起出发。八十年代末的一天上午十点,我在三茅街乘上了三卡,这种农用小车,坐在上面的感觉就是颠簸,车后一个铁皮小蓬,里面塞满了七、八个人和货物,车尾一串白烟,车子“嘟嘟嘟”地响,说话都得扯开了嗓门。我扛着姑妈准备的扬中土特产,有山芋、米糏、大粉、草鸡等等,鼓鼓囊囊的两蛇皮袋。终于到了东新港闸的港边,先下了车,一路颠簸,整个屁股都是麻的。港堤下有个生产油墨的小厂,姑父朱恒怀在扬中印刷厂上班,与他们是协作单位,厂长热情地招待我们吃了顿丰盛的午餐。下午在厂里参观了下,步行往前走,过了大闸往左拐,沿堤旁有些馄饨店和小卖部。从江堤上极目而视,一群建筑物映入眼帘,主体建筑是候船大厅,这是一个类似于工厂的大房子,外墙上有个巨大的红五星,下面“候船室”三个红色铁皮字格外醒目。  从江堤而下首先到售票处买票,那是一间独立的瓦房,“上海—东新港”水路航程二百多公里,票价分好几类。后来我多次往返上海与扬中,主要乘四、五等舱,乘船舒适度不一样,票价都不一样。因顺水而行,从东新港出发比从十六铺回头节省近3小时,一个称“下水”,一个称“上水”。下午4点从上海十六铺码头出发,沿途停靠江阴港、靖江四墩子、七圩港、泰兴过船港等,次日上午9点多驶抵东新港。下午3点从高港原路返回,3点40分到达东新港后开船,次日早晨6点抵达十六铺码头或大达码头。那次,我们顺利买到三张四等舱的票,手里有票才能从候船室大门进入。室内空间较高,几排休息等候的长凳,另一头是通往江边栈道的上船码头。东新港的候船大厅,比起县大会堂旁的汽车站候车室与沙家港码头候船室,明显气派很多。  远处江边的码头趸船上空荡荡,还没见到“上海班”大轮,心里未免有些失落,只能在候船室慢慢等。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听到“东方红”号客轮发出轰鸣声由运而近,庞大的船体缓缓驶入东新港码头,检票后上船时,要通过长长的铁网格桥面,往下看就是滔滔江水。第一次乘大轮,心中的喜悦之情掺杂着对上海滩的向往,心里有些慌慌的感觉。 上了船先找到四等舱,也就是船的二、三层,是个很多人的大通间,找到上下铺的床号,找服务员领到毛毯,货物放妥。和姑妈讲了下,我赶紧从一楼到四楼参观,看看与在二墩港江边见过很多次的大轮船有什么不一样,探出头看看船身上的“东方红xx号”到底是多少号。看着江中时而出现的江豚,随着波涛上下浮现,挤在围栏的旅客喊着:江猪子、江猪子。到第三层前部,那是三等舱的区域,一个舱十来个铺位,也分上下铺,每个舱室有一个洗手池,而四等舱乘客大多只能去船中部的公共洗脸间。再往上爬,看到只有几间二等舱位于轮船的第四层前部,两个人一间舱,两张单人床,里面有桌椅,有风扇,算是“高大上”配置,当然其价格以及购买的难度也相应大大增加。 船过了江阴,夕阳渐渐西下,“东方红”轮上开始用餐,约记得有几毛钱一份快餐,不要粮票,还有咸菜盖浇饭每份1角,蛋炒饭2角。饭点一到,当餐厅里飘出饭菜的香味,吃饭的人已从船尾排到了船头,有时会拐一个弯。后来随着船型和硬件的提升,以及经济的发展,旅客的餐饮有了多种选择,菜品会有红烧大排或四喜丸子、梅干菜扣肉,甚至于梭子蟹之类。扬中出差的人多了,他们常常在兴隆街、三跃街买好熟食,到了船上品着老酒,几个人掼着扑克。再后来有了录像厅甚至舞厅。船上的广播站也开始引入“旅游”的概念,介绍沿途的港口的历史、经济、人文与风景名胜。  夜深人静了,熙熙攘攘的旅客进入了梦乡,大家盖着毛毯,大都和衣而睡,屋内弥漫着隐隐的臭袜味,偶有几人到舱外抽根烟、透透气。江面的点点灯火,伴随着各种汽笛声,“上海班”顺江而下一路前行。第二天黎明时分,客轮驶抵吴淞口,突然被一片欢呼声吵醒,很多旅客挤在甲板上看着日出,红彤彤的大火球“腾”地一下从水面上钻出来。渐渐地船终于驶进了黄浦江,外滩看到了,两边的万国建筑博览群也隐约看到了,船终于到了十六铺码头,大上海,我来了。 后来几次往返上海,发现船名改成了江申号,长江客运最为繁荣的时候,特别是过年过节,船票更是难买。1987年10月16日,乘坐江申107轮去上海看望父亲,实在买不到四等舱的票,只能花三元钱在五等舱度过了难熬的一晚,这张船票至今还保留着。五等舱内有很多贩卖活鸡、活鸭的,味道很大,更多的是贩运扬中竹器的,普通旅客也会随身携带竹篮当礼品去上海送人,篮内顺带些扬中土特产。人货实在多时只能在舷梯口找块地方打地铺。九十年代初,父亲弄了张“永久”牌自行车票,那时自行车凭票供应,没票有钱也只好干瞪眼。姑妈正好去上海有事要办,便顺便帮我从上海提车回扬中,车上挂满了父亲、叔叔送的“大白兔奶糖”、饼干、日用品等等。姑妈从普陀区骑到十六铺码头候船,因为有自行车和货,只能待在五等舱。据姑妈讲,那晚怕自行车上挂满的东西被偷,是靠在龙头上简单睡了一下,直至我到东新港出口见到她时,她眼中还充满了血丝。 进了扬中博物馆,研究扬中交通历史,从史料中得知:原来1920年申高航线即有大轮停靠东新港了,一直都是用小木划相接相送。扬中有句俗话:“上海到一到,死了棺材都不要。”当时扬中没有通往上海的汽车,东新港大轮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很多扬中的“五匠”闯荡上海滩就是乘的这些船。 1976年1月20日,东新港终于建成了真正的码头,申高班正式停靠了。扬中的供销大军,很多也是通过这条线路走向大江南北的。  随着1994年扬中大桥的建成,全省公路、铁路建设突飞猛进,乘船的弊端渐渐体现出来,人们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东新港码头客货运量逐年减少。1998年7月,长航公司高港港务局正式从东新港码头撤出,并拉走了大轮停靠的趸船;1999年5月,申 (上海)——高(高港)线正式停运。运营时间近80年的东新港也退出历史舞台,码头渐渐荒废,我保存的1999年4月的这张标价39元的旧船票,也成为尘封的记忆。  “上海班”为扬中人走出去和走进来,对扬中的“四千四万”中“跑遍千山万水”所起到的历史作用,值得扬中人永远记住。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61323989
位访问者
本年度:28182531 本月:760591 今天:362809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