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风采
风采  
上一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指南 下一条:扬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房屋招租公告
减轻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
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2022-05-1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重要论述 从源头上防范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树牢安全发展理念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1.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 2.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中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2018年5月12日,习近平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致信强调 狠抓整改落实 强化风险防控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责任制。要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对玩忽职守造成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的,依纪依法追究当事方的责任。 ——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1.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2.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市减灾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和各镇(街、区)的共同努力下,紧扣“灾前加强防范、灾中强力救助、灾后规范管理”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强化“主动防灾、科学避灾、有效减灾”理念,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全面提高我市综合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抗灾救灾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习贯彻落实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抗灾救灾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关于防灾减灾各项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门和单位党委政府利用党委(党组)会等形式做好组织传达、贯彻落实工作,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政治责任。 二是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及时调整减灾委成员单位,进一步梳理工作职责,制定了信息报送、灾情会商、灾情通报等自然灾害管理相关制度,细化工作举措,做到定人定岗、定职定责;明确安监办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科负责日常防灾、减灾、抗灾和救灾工作,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工作职责任务清单,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 三是抓好灾害信息员队伍管理。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93人、覆盖所有基层村(社区)的自然灾害信息员队伍,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教育,有力提升信息员业务能力水平。充分利用自然灾害受灾信息系统,积极协调涉灾部门做好人员、农作物、房屋、基础设施、经济损失等灾情数据统计报送,初步建立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全面准确”的灾情报送体系,为灾后救助提供了有力信息支持。 四是提升应急救灾能力。建立了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保证信息畅通。协同气象局等建立了天气预警预报机制,利用各类平台第一时间向全市发布天气预警预报信息。形成应急“一案两库”模式:应急预案方面,制定市级总体应急预案1个,专项应急预案38个,涉及部门20个。相关职能单位和镇(街、区)分别组织防汛、防内涝、抗震、消防等各类突发事件演练,进一步提升预案的可操作性;救援队伍方面,制定了《扬中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平战结合”的原则,各有职责、各自管理、小事件按职责自行应对,大事件协同处置、资源共享、互为支援,形成以消防救援队伍、武警部队、人武民兵为骨干力量,危化品事故、建筑工程事故、抗洪排涝、地震灾害等26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基本力量,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为先期力量,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125人的应急救援专家队伍为智库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应急物资方面,全市现有物资储备库(点)98处,累计涉及防汛防旱、环保处置、灾后救助等各类应急物资16余万件。 五是压降自然灾害影响。“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日趋完善。近年来我市多次遭受强对流风雹(大风)灾害和台风影响,造成了农作物受灾和一般房屋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较大。灾害发生后,各单位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立即成立专项指挥部,监测预警、预防准备、信息报告、决策指挥、公共沟通、社会动员、恢复重建、调查评估、应急保障等的应急机制基本达到要求,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实施居民住房和农作物等保险将损失降到最低,确保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六是稳步推进风险普查工作。成立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市风险普查工作推进会,印发了普查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专题培训10次,调查过程中实行上门及线上业务指导;结合“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等活动开展普查宣传;市普查办定期召开普查推进会,全面推进和掌握各牵头单位普查进展情况,截止目前,应急、水利、住建、气象、交通和市政园林调查任务已全部完成。 七是大力营造主题宣传氛围。通过新闻媒体、电视、应急广播和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防灾减灾抗灾救灾重要指示精神、批示要求,大力宣传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知识。每年围绕5·12”防灾减灾日主题,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开展了启动仪式、应急救援演练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全市营造了“整体推进、上下联动”的宣传教育氛围。 八是切实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完成实施自然灾害防治7项重点工程: 1.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2.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 3.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4.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 5.扬中市预警发布中心建设 6.创建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7.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工程建设,全力推动全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再上新台阶。 纪念日由来 2008年5月12日,一场有着巨大破坏力的地震在四川汶川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设立目的和意义 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定期举办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 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2018年,在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应急力量和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应急管理部成立,旨在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演变过程 2005年初,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综合协调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及抗灾救灾等工作。 2007年8月,《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等文件明确提出了中国“十一五”期间及中长期国家综合减灾战略目标。 2009年3月2日起,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防沙治沙法、水污染防治法等30多部法律、法规,形成了全方位、多层级、宽领域的防灾减灾法律体系。 防灾减灾有奖竞答 活动时间 2022年5月12日——2022年5月13日24时结束 活动说明 1.本次活动共计20道防灾减灾知识题目,答对1题得5分,答错不扣分不得分,共计20题,总计100分; 2.每个微信账号只可参加一次答题; 3.活动结束后,抽取得分排名前20名送出奖品,如得分前20名超过20人(并列得分),则在并列得分的人中随机抽取20名送出奖品; 4.奖品为100元手机话费充值卡,奖品领取事项将由工作人员电话告知。 参与方法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扬中市应急管理局”公众号, 1、回复关键词“防灾减灾日”; 2、点击公众号下方菜单栏 “服务指导”—“有奖答题”,进入链接答题。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58980829
位访问者
本年度:25366113 本月:8221631 今天:56427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