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社会民生 |
|
|
|
|
企业副总甘当伙夫、夫妻二人携手志愿、一家三口卡口值守……新坝五一村,一个乡风淳朴、民风和谐的村庄,疫情之下,更显善良和温暖。
这点从11万防疫物资可以窥见,短短近20天时间,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爱心在一瓶水、一份卤菜、一箱牛奶间传递;这点从近百人争相报名志愿值守可以窥见,“我可以、我来、我上”,温暖弥漫村头埭尾……
好人频现的背后,又蕴藏着哪些感人的故事?
“疫情之下,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五一村十轮全员核酸检测,朱玥肜和周四海夫妇全程在场。他们分配在不同区域,履行着红马甲、红袖章的职责。
“前几次管理特别困难,排队的人总想往前挤,只能靠一遍又一遍的大嗓门引导他们保持距离。”朱玥肜介绍,半天下来,喉咙嘶哑是必然的。
做公益,对于夫妻二人来讲已成为业余爱好,“更何况是这一特殊时期,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不能做志愿者,只能送点自家农场的东西”
王仕芳与丈夫胡荣经营着一个家庭农场。身患残疾的王仕芳,疫情期间,每天早晚都要送些现煮的食物到五一村卡口。茶叶蛋、菜粥、骨头汤、煎馄饨……变着花样,一天不落。
鸡蛋是自家农场养的鸡下的,那段期间,有人想去她那买鸡蛋都买不到,因为全都煮了茶叶蛋送到了卡口;馄饨是自己包的,怕下的汤馄饨会糊掉,就油煎了送过去……
一次说好要送菜粥,正巧碰到农场里生小猪,还没等到小猪生完,王仕芳就托付他人,而她赶着煮菜粥送到卡口。“还挺过意不去的,一直到晚上8点多才送过去,之前承诺的事情肯定要做到。”
村里的干部劝她不要送了,她依然执着。“我是残疾人,家里又有农场,不能去当志愿者,只能送点自家农场的东西。没有他们的站岗,哪来我们的心安,我就应该这么做……”
“你们村干部能做的,我们不能做吗?”
王义松,扬中一家企业副总。在家从不下厨房的他,疫情期间,与妻子葛巧美一起,每天到村委会食堂,自带佐料,负责五菜一汤,连续当了半个月的“伙夫”。
在小小的厨房里,王义松夫妇与另外两名志愿者洗、切、配、煮,围着仅有的一个灶,负责40多人的饭食。“一顿大白菜就要分几次煮,每天煮完一身汗。”
作为一家企业副总,作为一个从来不沾染烟火的人,为何会有这一举动?
“你们村干部能做的,我们不能做吗?”王义松的这句反问,有对村干部工作的肯定,也蕴含对家乡的一份归属、一份热爱,和一份主人翁的态度。
顺着王义松的这句话,我们把镜头聚焦到村干部身上。
这段期间,做核酸、摸底数、设卡口、送物资……精神高度紧绷是必须、日夜无眠无休是常态、忙到身心俱疲是必然。就说村书记戴海旺,因为不停的奔波,脚踝一直肿着,每走一步都是钻心的疼。
“戴书记为了五一村不辞辛苦、兢兢业业,我们作为五一的村民,更应该出一份力、尽一份心。”王义松说。
正是因为这样的双向奔赴,让大家见证了五一的好人频现——常大香、朱高昌、常成皖一家三口出钱又出力;七八十个村民默不作声将自家菜园里的莴苣、竹笋、马兰送到村委会门口拔腿就走……
□ 刘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