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徐敏
维扬泰邑楚宝堂《印氏族谱·扬中卷》(2019年版)记录了楚宝堂南渡始祖斐公一脉在扬中的繁衍。据谱载,印氏祠堂在泰兴焦荡村一个叫祠堂头的地方,已毁弃。
谱载,楚宝堂印氏来源于姬姓。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前806年,周宣王封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友于郑,建立郑国 (今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地区,其中心在今新郑县),史称郑恒公。传至郑穆公,生一子睔(字子印)。子印之孙段(字子石)以祖字为氏,人称印段,后世遂以印段为印氏的得姓始祖。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攻占,印氏出走到陕西冯翊(今大荔县)繁衍生息。后以冯翊为中心,陆续向全国各地迁徙。
谱载,楚宝堂始祖斐公,字成章,号锦文。生于宋元丰元年(1078),殁于宋乾道七年(1171)。斐公系宋宣和壬寅年 (1122)进士,历任两淮漕运,后官至资善大夫、户部尚书。靖康之变时,金虏乱华,遂扈从高宗驾南迁,世居徽州休宁县太平乡。
谱载:延令印氏,江左之望族也。印氏迁至泰兴后居于印庄村,递传而分之于万寿等洲,又传而分之于徒邑之细民、德兴、太平等洲——以上各洲都在今扬中区域内。
目前,居于扬中的印氏族人大多分布于三茅、新坝、油坊、西来桥等地,现已传至第28世邦字辈(谱载,第19世起取名字派为:荣廷恒继世,宏德永兴邦。正修步圣贤,治平效忠良)。
《印氏家训》共分两组,一组是:修录世系、碑志坟墓、修理祠宇、岁时祭祀。另一组是:孝父母、敬长上、和兄弟、教子孙、睦宗族、怜孤寡、力农桑、省冗费、防饥馑、毋赌博、毋争讼、时输纳。
印氏家训,平实而朴素,是“入则孝,出则悌”“移孝作忠”等传统道德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印氏子弟爱国志士代不乏人,前有抗元名将印应雷、印应飞兄弟,后有抗日英雄印世庸烈士。
谱载,第3世印舜臣生有二子,印应雷、印应飞,原籍通州静海(今南通)。其中,印应雷迁居常熟,印应飞迁镇江之丹徒、丹阳,各为一方之始迁祖。值得一提的是,印应雷和印应飞都是南宋进士,也都是南宋抗元名将。
印应雷,字德豫,南宋嘉熙二年(1238)进士。应雷以沿江制置使邱岳之命,车兵突入和州,击退蒙古兵。后一度罢官归隐。咸淳时复起用,官至权理兵部侍郎、两淮安抚制置使兼知扬州,封静海县开国伯。其墓在练塘乡建华村(俗名印家山)。
印应飞,字德远,南宋淳祐元年(1241)进士。历官永嘉尉、广西经略使。开庆元年(1259)春正月丙寅,知鄂州兼湖北转运使。元兵围困鄂州时,率师往救,击退元军,围遂得解。累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邻,知镇江府。卒,赠龙图阁学士。
印世庸(1915—1948),小名庸子,又名姚平,1915年1月21日出生于中心沙北泡子 (今北胜村九组)。十一岁入私塾读书,十九岁辍学从耕。1938年底,武进党组织派地下党员来中心沙 (今西来桥镇)开展抗日活动,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讲述新四军、游击队抗击日军的英勇事迹。印世庸听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加入新四军,将抗日进行到底。
1939年春,印世庸参加了扬中青年抗日团。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新六区军事助理、第二区区长、县军事科科长、县警卫营副营长、县独立团参谋长、丹北县副特派员等职。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出生入死、屡建奇功。
1942年2月15日 (大年初一),他率领地方武装突击队,扮成舞狮人,到武进大沙,机智击毙常带队到中心沙为非作歹的土匪恶霸、伪军中队长倪恒明。
1942年4月,他带领丁文美和几个民兵,利用玉皇庙的土匪头子郑茂高为小孩大办满月酒的时候,突然袭击。冲进屋内抓捕了到处抢劫掳掠,且出没无常、行动诡秘的郑茂高,押至头桥江边镇压。
1945年农历三月初八,苏中五分区决定拔掉敌人驻西来桥镇的全部据点。他率县警卫营受命攻打北泡子据点。战前,他派人作了周密侦察,制定了 “以武力为主、辅以政治攻势”的作战计划,一举拿下了据点。
同年五月下旬的一天,他化装成伪和平高级指挥官,率领化装成和平军的警卫营一个排的战士,围歼盘踞在武进圩塘、魏村一带的国民党“忠救军”肖贵生部,缴获轻机枪一挺、长枪十余支、子弹数百发。
1945年6月28日,县警卫营和五分区主力部队同时宿营在八桥团沙地区,与前来骚扰的七八十名日军发生遭遇战。印世庸当机立断,率部抢占公济桥,连续击退敌人的多次冲锋,牢牢地扼守住桥头,后在分区部队增援下,打得敌人丢盔弃甲,狼狈逃窜。他又组织部队乘胜追击,歼敌于唐家桥。
1945年11月5日 (农历十月初一),俗称“十月朝”。他奉命率独立团北撤。1946年春,回丹北地区坚持斗争,化名姚平。1948年初,任山北县副特派员,协助分析敌情,与敌人开展对敌斗争。
1948年4月17日晚,印世庸和戎政等人去丁岗(今丹徒区)倪龙保家开会,住宿在丁家村道士庙东厢房,因奸细告密,次日拂晓,一连敌人把丁家村团团包围,敌人冲进道士庙搜查,印世庸等人冲出门外,分散突围。戎政等三人向丁家村方向奔跑,甩掉敌人,安全转移。印一人沿着山间小路向小刘家村急奔,因是下坡路,始终暴露在敌人的视野里,不幸中弹受伤,负伤后,他埋伏在麦田里,等待敌人靠近,敌人叫喊着向他包抄过来,他竭尽全力,猛烈射击,打得敌人哇哇直叫,不敢前进。敌人奈何不得,就用机枪、步枪一齐扫射。印世庸牺牲后,惨无人道的敌人把他的头颅割下来,挂在埤城的旗杆上示众三天,还杀害了道士庙的道士。事后,戎政镇压了告密的保长倪和尚,为印世庸报仇雪恨。
印世庸用自己革命的一生谱写了一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丽诗篇。
楚宝堂印氏的堂号,应该出自《楚书》里的名句:“楚人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无论是印应雷、印应飞兄弟,还是印世庸烈士,都与《印氏家训》一样,朴素而务实,虽没有华丽的言语,但用行动践行着大善,践行着爱国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