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健康
健康  
上一条:突破天险登陆扬中 下一条:红色艺术经典中的“扬中基因”(下)
红色艺术经典中的“扬中基因”
(上)
  2021-04-22

   □ 倪加辉 会师合编现场 军需物资采购组主要成员合影,前排右1为吴明义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集历史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革命回忆录创作蔚然成风,产生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品。经电影、戏剧、连环画等艺术形式的改编,诞生了诸多红色艺术经典作品。曾风靡全国的《水上交通站》就是其中之一。该作品被推荐给解放军文艺杂志社后,于1972年12月刊载,不久就被译成4国文字在国外发行。后经扬中文艺工作者赵守俭执笔,扬中县京剧团又集体创作了京剧 《水上交通站》(共八场),影响进一步扩大。 在研究扬中革命斗争史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多部红色艺术经典中隐藏着“扬中基因”。现将这些作品按时间顺序做一梳理,分享给大家。 一、抗战时期 1、《沙家浜》与扬中会师合编 《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文牧创作),是根据刘飞的回忆录《火种》和崔左夫的报告文学《血染着的姓名》改编而来,经汪曾祺等人改编成了京剧,由毛主席定名。 沙家浜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常熟,与扬中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1939年5月,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以 “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名义东进,在阳澄湖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10月,西撤至扬中休整。同年11月,跟管文蔚领导的“挺纵”部队在八桥镇广善堂(今八桥中学内)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上升为主力部队。 “江抗”西撤时部队中有一批重伤病员无法随部队行动,留在了常熟地区坚持斗争,留下了革命的火种,诞生了沙家浜传奇。 2、《51号兵站》中“小老大”与吴明义 1961年海燕电影制片厂出品了《51号兵站》,该剧讲述的是新四军战士梁洪在上海以帮派门徒“小老大”的名义做掩护,向根据地运送急需物资的故事。编剧之一张渭清根据亲身战斗经历编写了电影主要情节。 扬中籍革命工作者吴明义(1911.11-1985.12)是张渭清当年的亲密战友,亦是剧中“小老大”的原型之一。他12岁即在上海裁缝店当学徒,出师后做金庭荪(上海流氓头子之一)家私人裁缝。1938年下半年,听说扬中有了抗日游击队 (即挺纵部队扬中战地服务团,王子清是首任团长),立刻在上海购买物资进行资助。从此与挺纵部队建立了联系。 1942年,吴明义经组织安排进入由张渭清牵头的新四军第一师驻上海军需物资采购运输组,负责内外联络、采购和组织运输工作。此后,吴明义利用自己在帮派积累的人脉和长期在上海生活的优势,秘密采办新四军急需物资,打造稳固的水上运输线。为新四军的发展和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58967217
位访问者
本年度:25352208 本月:8207726 今天:42522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