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朝鲜战场上的“小黑子” |
——记扬中市抗美援朝老兵王允德 |
|
2021-02-24 |
|
□ 周树新
1933年5月出生的王允德,在1952年10月的某一日,从当时的扬中县乘汽车到达常州市湖塘桥,与当时镇江专区11个县、区的所有新兵战士汇合,一起坐上了原本装运货物、没有窗户的“闷罐”火车,经过三天四夜后抵达黑龙江丹东市。在那里集中学习了一个礼拜的朝鲜语后,血气方刚的王允德胸怀保和平卫祖国的壮志,跟随大部队一起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上了硝烟四起的战场。
今年88岁的王允德,家住扬中市广宁社区,因脚部有疾一直卧床修养。笔者拜访当日,他激动不已,利落从床上坐起,顾不上披件外套,侧身从床边柜中取出珍藏的徽章、纪念章和立功证明书等物件,讲述起了它们背后的故事。
十七勇士 严防死守“钉子山”
刚到达朝鲜的第一周,新兵跟着老兵从战场二线将打坑道用的原木一根根扛到前线,第7天晚上,王允德被部队安排跟随送饭的炊事员上了战场,去守一座无名山头。这座山头地理位置重要,艾森豪威尔的部队如果占领了这座山头,他们就可以向前推进40公里。
战士们将此山头自命名为 “钉字山”,意为我军要像钉子一样钉在此山上,绝不后退。当时,守山头的有16名老兵,加上增补的王允德,共17人。当王允德上去后,前6天美国并没有发一枪一炮,第7天时,美军开始整日地狂轰乱炸,我军挖好的半人高的战壕被炸得夷为平地。
战场上,双方兵力和武器相差悬殊。王允德和战友们用的是老式拉栓步枪,打完一发子弹,就得重新上膛,重新瞄准,再拉栓,而美国兵用的是火力威猛的机关枪。因此,在战斗中,我军以手榴弹“近攻”为主。战士们轮流往返于隐蔽的坑道和前方战场壕沟运送手榴弹,尽管只有100米左右的距离,但因为人力有限,前方需求一直不足。王允德心里着急,他再一次跑回战壕时,抬头瞧见挂在坑道壁上的背包,聪明伶俐的他快速取下三个,每个包里装上十二个手榴弹,脖子上挂一个,双肩上再各背一个,一次就能运送36枚手榴弹到前方。班长兴奋地直夸他人小、脑子活、点子多。
王允德个子矮小、皮肤黝黑,战友们都喜欢叫他“小黑子”,守“钉子山”是“小黑子”第一次参加真枪实炮的打仗,他真切感受到了何为战争和何为中国战士。
打仗时,因为饭和水都是由后方的炊事员趁夜送来,中途变故较多,因此在“钉子山”坚守的20多天里,“小黑子”和战友们在黑暗的坑道里,时常一、两天都没饭吃、没水喝。即便如此,他们硬是挺了下来,经过艰苦的拉锯战,美军久攻不下未能前进一步,他们最终放弃了强占这座山,请求停战,让我军同意他们在不带任何武器的情况下,前来收拾同伴遗体。两个美军抬着一具尸体离去的样子,王允德一直记得清清楚楚。
深入虎穴 机智勇擒美国兵
朝鲜多山地峻岭,美军利用这道天然屏障,修筑了许多地堡躲藏,不时用机枪向外扫射,我军战士只能瞧见子弹在山林中穿梭,却不知美军藏在哪里。一日,王允德所在班组接到命令,要摸清美军的火力点准确方位,并端掉暗堡,为前行的部队扫清障碍。
王允德和另外7名战友受命担负侦察任务。趁着夜色,他们利用遮蔽物潜行到地堡外,发现地堡有三个坑道口,王允德朝里看并未发现有人,但机关枪却不停地向外发射子弹,在夜色中,好似一条“火龙”在不停舞动,他又仔细一看,发现一个美国士兵躺在里间,机关枪绑在腿脚处,通过脚拉动绳子不停射击。
王允德将此发现与大家会商,迅速决定将坑道的另外两处门用铅丝封死,只留一扇门。他故意将这道门弄得“吱吱”响,其他几位战友则守在门两侧。里面的美国士兵听到响声,以为是同伴来了,大摇大摆地走过来打开坑道门,说时迟,那时快,大个子战友迅速将美国大兵牢牢抱住,其他战友合力手脚麻利地活捉了美国士兵。此战,王允德和战友们不但端掉了暗堡,还收获了不少武器,收获满满。
茫茫黑夜 三误敌区险牺牲
入伍后,无论是刺杀、投弹,还是射击、爆破等,王允德都能很快掌握,成为了战场上的多面手,得到了下基层的团部领导赏识,于是将他调入了通讯连当通讯员,后来又任命为班长。
通讯兵是哪里战斗最激烈,就要往哪里去。虽然不是直面敌人,但要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的炮火封守线,在枪林弹雨中,拉电话线、保护话机,时刻确保线路畅通,第一时间将军令输送传达。在朝鲜战场上,数十个国家,几十根电话线,时常被美军打断。作为通讯员,王允德的任务就是在电话断线时,要担起传输功能,往来传送军令,这过程可谓艰辛、危险百倍,曾有好几次差点被流弹击中而牺牲。“有次夜里接到任务后,只顾猫着腰一个劲地往前跑,不知不觉误入了敌区,被美军发现后,子弹如雨点般‘突突突’地射过来!”好在山里树多,地形复杂,身材矮小的他东躲西藏,连滚带爬,愣是毫发无损地完成了任务。
讲起战场上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种种往事时,王允德言辞清晰,面色坚定。于他而言,这是一段无法也不能忘却的记忆,丝毫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渐行渐远。
1956年6月,王允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5月,他带着“朝鲜作战三次、排前嘉奖三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三等功证明书》和《技术能手荣誉证》等证书回到了故乡扬中,在原建宁大队担任团支部书记,同年10月被组织安排进了县印刷厂工作。白天他在厂里上班,晚上带领年轻人开展活动,年底,他领导的团支部被评为“董存瑞式的青年团支部”。在厂里,他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直到退休。退休后,他依然热心社区工作,被三茅镇委员会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弹指一挥间,70年过去了,岁月在变,环境在变,但“小黑子”王允德忠诚于党的初心和家国情怀始终没有变,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永远听党话,谢党恩,跟党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