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周树新 孙富民
17日上午,陈锡余、蒋向林、黄克进、孙德银、秦恒玉、刘发贵、赵振仁、胡永生八位八旬老兵相聚在扬中市教育局老年协会,回望峥嵘岁月,畅谈幸福生活,迎接九九重阳节,他们中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83岁。
据《桑榆拾趣》记载:1955年底,空军部队在扬中初中毕业以上青年中招收飞行员,经过体检、政审等道道关口,有27人于1956年4月到当时扬中所属的扬州专署接受更严格的复检,结果仅2人合格进入航空兵预校学习,其余25人有两种选择:一是回原籍;二是报考当时南京化学兵学校和军委所属的财务学校。有4人因故要求回乡,其余21人一致报名去了军委财校。5月上旬,大家仅给家人写了封告别信,即由扬州乘坐军用专列北上,15日到达了北京东郊的通县(现为通州市)学校驻地。换上了军装,个个神采飞扬,好不威武。大家在一个星期天相约请假,在当地照相馆照了第一张扬中籍同学的合影。
虽说是在军校学习,但军事训练同样严格,从队列到战术,从单兵到班排攻防、卧姿瞄准射击等项目一个不少。北方寒冬腊月气温均在零下13度左右,早上出操,他们个个冻得发抖,结束后衬衣湿透,棉衣、帽子上都冒热气,洗好的衣服晾在铁丝上,瞬间就冻成了“冰衣”。夏天,一、两个小时训练下来,皮鞋里都能倒出汗水,即便这样他们无一人叫苦叫累。
这帮扬中兵不但军事训练成绩突出,学习成绩还特别好。当年考试实行5分制计分法,他们每次考试都在4分以上,多次受到表场。两年后的1958年,正当他们满怀激情,准备迎接授衔与分配时,党中央颁布《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为建设新农村,争做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农民,他们所在的军校被撤销,21名战友全部返回扬中当了农民。
入伍前,他们大多有稳定的工作,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医生,有的是银行职员……回乡后,有2人考入了大学,其余19人经过自己的努力,都陆陆续续重新进入了不同的单位。
今年83岁的陈锡余,是当年年龄最小的一个兵。回乡后,先后在公安、法院、人武部、税务等部门工作过,不管在哪个部门工作,他从不谋私,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了党的形象。
曾在教育部门和乡镇担任过领导职务的孙德银,虽然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但他始终对党忠诚,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抱怨过党组织。
84岁的秦恒玉,入伍前就是一名党员。在他80岁生日时,他曾当着亲朋好友的面对儿女们说:“老父一生清贫,无资产留给后人,直落得一个党的人。”
座谈接近尾声时,黄克进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虽然年龄大了,大事做不来,但仍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听党的话,跟党走,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续为党和人民奉献余热。”
八位八旬老兵,当兵时听从祖国的召唤,回来后服从组织的安排,每个人都爱岗敬业,默默奉献,顺境逆境,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党旗增光添彩,他们是可爱可亲可敬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