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朱静
鸣凤村,古称鸣凤洲,位于扬中市油坊镇红旗河畔,全村地域面积约7.2平方公里。在四村(四墩子、长沙、中滩、镇海)合并之前,这里穷陬僻壤、名不经传,如今鸾鸣凤舞、声闻于野,已荣膺首批 “国家森林乡村”美誉。
鸣凤,有着大江的底蕴和厚重。相传宋元年间,马氏族人为避兵燹之乱,隐匿到这片沙滩,开垦良田,逐水而居。如果传说属实,那么扬中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将推前至750年左右。永思堂马氏宗祠就修建于此,《祠堂条约》中规定族人:“立身以孝悌为先,承家以读书为要。”故而马氏后人皆谨遵祖训、崇尚读书,且大多名列乡学、身入仕途。其族人马楚善囊萤夜读、躬耕不辍,最终荣登虎榜、高中进士,可谓扬中史上学历最高的士子。
另据史料记载,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1年),扬中尚未独立建置,修建于鸣凤村西20组(原镇海村9组)镇海港边的镇海庵(释迦牟尼大帝庙)就成了当时扬中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之一。清朝政府在镇海港西岸设立水师衙署 (门),代管地方治安、税务等政务。清光绪三十年(1904),两江总督端方奏准设太平厅,隶属镇江府,太平洲从此建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丹阳县将鸣凤洲等地划归太平厅。
抗战时期,抗日民主政府将初中补习团设立在镇海庵西厢房,为新四军抗日游击队培养和输送优秀干部、战士。1921年,洪氏振标在自家明堂间创办洪氏家塾,先后聘任丹阳后巷人胡良卿、老秀才陈中美(陈寒同志父亲)为私塾教书先生,专为附近学童提供启蒙教育。1927年,洪氏家塾更名为鸣凤小学。《扬中文史资料》中记录,1935年前,扬中只有三茅和八桥两所完全小学。1935年后,全县陆续增设小学,镇海庵完全小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办的。句容人笪教贤任校长兼教学,栖霞乡师毕业的杨秋农、丁道远和黄墟师范毕业的姚昌德,都曾在该校任教过。因镇海庵小学师资力量雄厚、授业有方,该校学生考中外地中学者甚多,因此声名大振,下洲(三茅以下)、上洲(三茅以上)等学生纷纷来此寄宿就读,受教育者多达数千人,为近现代扬中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鸣凤,有着大江的深沉和静美。这里“北近圌山,诸峰秀发,南屏嘉岫,侧有华峰,东临东海,西界长江。其青青而深秀者,竹林也;依依而载道者,垂柳也。春光融融,桃李秀发,可述天伦之乐事,可泻逸士之襟怀。时而夏也,则有菱芰沁心;时而秋也,则有芦华飞絮”。这里的鸣凤人勤劳质朴、善良敦厚,注重安身之道,追求平淡从容,有着长江母亲河的品格;这里的红旗河绚丽多姿、五彩斑斓,哺育了世世代代鸣凤人,如今仍然与千亩水域一同贯穿全境,两岸杨柳依依、风光旖旎,是不可多得的观景胜地;这里的老村埭以姓氏命名,如原四墩子村的马家埭、丁家埭,原长沙村的陈家埭、姚家埭、方家埭,原中滩村的张家墩子埭、南张家埭、北张家埭、陈家埭、朱滩圩埭、魏家埭,原镇海村的孙家埭等。随着时代变迁、经济发展,这些姓氏老埭有的已然消失于历史的云烟,有的依然沿用至今,如马家埭、陈家埭、姚家埭、方家埭、张家墩子埭等,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鸣凤古迹众多,位于姚家埭北面的长沙万年桥,是扬中境内极其少见且保存完好的古石桥,该桥身刻有“桥垮东西成底柱,潮迎南北庆安澜。千载同流双壁合,万年长见一龙眠”的字迹,此诗对仗工整、措辞精美,实属咏古诗中的佳作。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中滩渡口、四墩子渡口曾是连接对岸王里桥(又称黄连桥)和姚家桥的重要交通枢纽,解放前为民用,特殊时期承运过军需,鸣凤人称其为贸易渡口、跳板渡口、红色渡口、亲情渡口。这里承载过鸣凤人浓浓的爱国情、渔水情,处处彰显出鸣凤崇德向善、大爱无缰的和谐之美。
鸣凤,有着大江的奔放和豪迈。浸润着改革开放40年的滋养,积蓄着县级市组建26年的势能,鸣凤这座古老而年轻的乡村,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殷切嘱托,在市委市政府“强起来、扬中”的有力号召下,跨越“长江天堑”壁垒,激活“四千四万”精神,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以自我革命的气度深化新农村改革,奏响“美丽鸣凤、生态乡村”的主旋律。
这里,“时光长廊”筑起人文景观,“生态宜居”现代农业体系构建发展新动能;这里,“农业+文化”产业拔节成长,生态田园、乐活家园、飘香果园、醉美渔村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业休闲旅游项目从无到有、崭露头角;这里,创新活力汹涌澎湃,新注册成立的扬中市溯源旅游发展公司市场主体活力迸发,46个村民小组创新创业人才挥洒智慧和汗水;这里,民生实事惠泽百姓,“家风家训”成为村头巷尾随处可见的风景线,“爱心家园”构成 “幸福养老”的现代乡村魅力;这里,田间篱笆各尽其美、村中古树绿叶成荫,诗情画意、美不胜收;这里,乡村梦想不断成真,从鸣凤书院文化体验板块、稻花荷香农事休验板块、方家老埭民宿休闲板块,到禅修度假体验区、滨水休闲娱乐区、长江渔俗体验区、乡村创客集聚区,一个个美梦正在变成现实,引领鸣凤展翼高飞。
美丽鸣凤洲,逐梦新征程。鸣凤正锚定 “高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乡村”新定位,抢抓扬中“生态旅游岛”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扶摇而上、勇往直前,面向朝阳、春暖花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