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快报文章
 
扬中快报
当前位置:首页 >>快报文章>>扬中快报
扬中快报  
上一条:丰收节里好日子 下一条:魅力“金山”放飞梦想的地方
微信、支付宝、虚拟币等能继承吗?网络时代数字遗产怎么办?
来源:人民网   2020-09-25

  在网络流行语中,有这样一句玩笑话:“你一定是想把我笑死,然后好继承我的表情包/花呗……”玩笑背后,折射出一系列问题:人过世后,QQ、微信、微博、支付宝账号等会怎么样?个人账号、邮件信息等大量数据档案何去何从?网络时代,应该如何处理个人的数字遗产? 数字遗产写入遗嘱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在虚拟空间中的数字信息,备份个人数字财产的相关讨论屡屡被提起。 去年,有位“90后”电竞选手将自己的支付宝、游戏账号等数字财产写入遗嘱,在网上引发热议。2018年,一对德国夫妇合法获得了其已故女儿的社交媒体脸书账号继承权,广受关注。2009年,国内发生了一起数字遗产继承的司法案件,就是判明逝者在网络游戏中留下的价值5万元的游戏装备的所有权。 其实早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保存数字遗产宪章》中就明确提出,数字遗产是人类特有的知识及表达方式,个人在网络上的信息包括文本、数据库、照片、软件、网页等,都是数字遗产。 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遗产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社交平台账号及发布的信息,一类是和传统财产如银行卡等绑定在一起、具有一定支付功能的账号,此外还有比特币等虚拟资产。不同类别的数字遗产特性不同,处理起来也应该视具体情况分别对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告诉本报记者,数字遗产如何处理,这其实是留在网络上的数字资产,所有权到底归谁的问题。从法律概念上思考,数据资产的本质应该包括两种权益,分别是“人格权”和“财产权”。互联网时代,以个人信息为代表的人格权能给主体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财产权更是直接与数据资产相关,因此,相对应的权利如何继承摆在人们面前。 期待相关法律法规 既然数字遗产的处置问题如此受到关注,那么,目前一些主要的网络平台是如何处理的呢? 支付宝相关负责人表示,客户在支付宝里的钱归客户所有,即便用户身亡,平台会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一直为用户代为保管这笔钱及产生的收益,直到继承人来提取。通过支付宝购买的余额宝、基金、保险等产品,继承者都能赎回。相应地,若有花呗、借呗等债务,也需一并承担。 类似的,各平台对于物质财产类的数字遗产,只要亲属提供身份证、关系证明、死亡证明、承诺书等,提交给官方客服,就能依法继承离世者的遗产。那么,对于更侧重精神意义的账号信息,法律尚无明确规定,平台是怎样处理呢? 以QQ和微信账号为例,账号的使用权仅属于初始申请注册人,禁止赠与、借用、租用、转让或售卖,而所有权属于腾讯公司所有,若用户注册的账号长期没有登录或使用,腾讯有权将账号进行回收处理。 近日,新浪微博发布“关于保护‘逝者账号’的公告”,表示为保护逝者隐私,防止逝者账号被盗,微博将对逝者账号设置保护状态,即不能登录、发布或删除内容。逝者亲属在获取逝者微博账号信息后,可以进行登录,但发布、转发、评论、点赞、关注等行为会受到限制。 董毅智表示,许多平台执行的都是暂行的社区规定,未来国家法律法规对网络账号和数字财产有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后,还需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平衡继承权与隐私权 2020年5月新颁布的 《民法典·继承编》中,删除了原《继承法》对遗产范围列举式的界定,改为概括式——“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按照这个界定,那么我们日常使用的支付宝、游戏币、知识付费账号、社交媒体账号、购物券等数字财产均被包含其中。”盘和林说,“不过在实际执行中,可能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哪些数字资产可以继承,涉及伦理的隐私信息具体该继承给谁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盘和林认为,一方面,要全面完善个人数据安全保护制度,强化市场监管,利用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技术融合手段,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交换、销毁等数据全生命周期切实做好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亟须建立数据资产产权制度,解决好数字经济时代人们的数据产权矛盾。 有专家表示,数字遗产继承中,还存在立法有待提高、网络服务协议排除继承权、与隐私权和通信秘密保护冲突等现实困境,需要为数字遗产制定合理的继承路径与基本程序,明确数字遗产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以及确定继承人对数字遗产权利的行使边界,平衡好继承权与隐私权、通信秘密保护之间的冲突等。 不少法律人士表示,由于数字遗产的私密性和隐蔽性,立遗嘱更有利于家人继承。诉诸法律是解决数字遗产继承问题的最后途径,要减少数字遗产继承的纠纷,可以从鼓励个人对数字遗产进行生前管理入手。 (来源:人民日报) 数字社会谁都不能少 一部智能手机,可以走遍天下。放在10年前,谁也不会想到,移动互联网会对中国社会产生如此巨大又深刻的影响。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网约车……似乎生活的一切都可以转移到线上完成。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移动互联网大放异彩,在服务大众生活的同时,也在助力防控疫情。中国不断迈向数字化社会。 但是,移动互联带来的方便生活却并不是对每一个人的。老人因为没有健康码不能乘坐公共交通、老人因为不会预约挂号而导致看病难……老人成为了数字社会的一个盲点,尤其是防控疫情的背景下,这个盲点显得很突出。 如果老人能够融入数字化社会,能够基本使用移动互联网,这无疑是皆大欢喜。但这不能强求,因为年龄、经济条件等种种原因,总会存在一些无法使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人,这些人就成为我们在推进数字社会建设要高度关注的群体,在数字化中留一点非数字的空间。 制定政策不能“一刀切”。为了防控疫情,许多医院实行预约制,入院需要扫健康码,这无可厚非。但是在执行之中不留余地,对于有庞大医疗需求的老人来说,有时就很显苛刻:不会网上预约,不会使用健康码,那就无法到医院检查开药。这就是典型的“一刀切”的做法,人为地将一些不会预约,不会使用健康码的人排除在外。利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服务民生是好事,但是在执行中“一刀切”,就会让好事变得没那么好。 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开辟非数字化的空间。在老人等特殊群体面前,“数字鸿沟”格外需要引起注意。数字社会建设应该是属于全社会的,尤其是老人。中国逐步走向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各种需求的满足将会催生众多的产业,带动经济的发展。所以,移动互联网不应该排除那些没有智能手机、不会使用互联网的老人。而是应该利用技术、政策等帮助老人适应移动互联网,适应数字社会,开辟一些特殊的非数字化空间,让老人等特殊群体同样能够享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红利。甚至可以这样说,数字社会建设的成与败,这些特殊群体需求的满足将会是重要的试金石。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其中离不开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支持。但是无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如何现代化,都不应该忽视社会中任何一个群体,尤其是老年人群体。所以,如何让老年人适应未来的新技术,能够合理地使用新技术,检验着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成色。 (来源:人民网)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4123374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2750103 本月:4425978 今天:13806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