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风采
风采  
上一条:打造阳光政务 搭建便民平台 下一条:多措并举抓好开学安全工作
开学不收心期末两行泪
刚开学,孩子们仍和被窝难舍难分、和电脑“藕断丝连”、和电视依依不舍……
来源:南国都市报   2020-08-31

  专家表示,孩子出现“开学综合征”,家长别慌,试试五招“收心”法 刚开学,不少家长暗自庆幸:终于可以把“熊孩子”送去学校了。不料,刚刚告别假期带孩子的烦恼,新的麻烦又来了:孩子“玩兴仍浓”,甚至部分学生哭闹不愿去学校。不少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开学季,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的表现,除了抗拒上学,孩子出现查无原因的头晕、恶心,或情绪低落,注意力及记忆力减退等,家长也要留意,这些很可能都是“开学综合征”的表现。面对孩子的不良表现,家长们不要慌!学好“收心秘籍”,五招帮孩子告别“假期综合征”,开开心心上学去。 家长烦恼 刚开学,孩子上学哭闹作业拖拉 “开学好几天了,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仿佛还在放假,早上起不来,晚上不肯早睡。”家长王女士这几天有些疲惫,她每天早上6点半开始叫儿子起床,一直到早上7点半,儿子才睁着朦胧睡眼起来。下午放学回家,儿子首先打开电视机,作业拖拖拉拉到晚上10点才做完。“作业都很简单,可儿子还是做错了好几题。他上学期开学后也是迟迟没法进入‘状态’,导致学习拉下,后来到了期中、期末考试前才紧张起来,抓紧补习。”王女士说。 孙女士为了幼儿园中班的女儿上学的事更是煞费苦心。“从开学到现在,女儿每天上学时都哭。”8月25日,孙女士告诉记者,每天早上送女儿去幼儿园都是一场“硬仗”,女儿哭喊着不想上学。 心理专家 四类孩子易患“开学综合征” 专家表示,开学一至两周内,中小学生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的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病态表现,叫“开学综合征”。 从心理角度看,“开学综合征”的根源是适应问题。具体分析包括三个层面:1、生理方面,查无原因的头晕、恶心、疲倦、食欲不振等;2、心理方面,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无故发脾气、注意力及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3、行为方面,孩子和被窝难舍难分、和电脑“藕断丝连”、和电视依依不舍、和手机形影不离。 有挫败经历和强烈挫败感的人往往更易患上“开学综合征”。专家介绍,“开学综合征”的易感人群包括以下四类:心理素质与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批评或同学关系不好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过于追求完美学业的学生。 很多家长疑惑,到底怎样帮孩子收心,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专家提醒家长试试以下五招。 第1招:表率——父母先自我收心 若要孩子做什么,家长首先要能够做到或者能够引导孩子做到。父母自我收心的核心是学会停止。比如,家长要适当减少家庭活动,调试孩子不规律的作息时间,适时安排孩子参与到家庭卫生打扫中来。 第2招:氛围——举行家庭收心仪式 当孩子不能由内而外收心的时候,父母由外而内的氛围建设将会让孩子实现收心。专家表示,终止假期需要仪式感,家庭收心仪式是可以预见的最好方式。她介绍,家庭收心仪式的核心是启动转换。具体操作步骤为:首先,确定参加人员;其次,商量仪式流程;第三,制定参与规则;第四,做好仪式记录;第五,达成仪式目标。 例说,在假期结束前,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回忆美好的假期生活,然后给假期做一个书面总结,比如写一篇日记,当日记画上句号的时候,就代表假期结束了。 第3招:意图——谈谈家庭梦想 专家解释,此处的“意图”是指家庭集体“对美好生活的想往”,是让家庭成员表达每个阶段对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在开学之初种下一颗“种子”。怀揣梦想与底气的核心是沉锚定心。通过家庭成员分享梦想,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其静下心来投入学习。 家长可以按照下面步骤,通过谈“梦想”让孩子收心:首先,锁定时间区间;其次,确认家庭梦想;第三,说出梦想事件;第四,呈现达成路径。 第4招:底线——让彼此安心 很多家长经不起孩子闹腾,到了校门口把哭闹的孩子又带回家,有的孩子去了一天学校,第二天干脆不去了。开学初的上学“斗争”几乎都在上与不上的边缘展开,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家长缺乏底线维护。专家表示,不管孩子如何哭闹和抗拒,家长一定不能打破底线。 家长不仅要守住孩子上学的底线,还要守住孩子做作业的底线、听课的底线等。 第5招:方式——尊重孩子 当孩子因抗拒上学而埋怨父母时,父母往往会说,“我都是为你好!”专家表示,父母此种话语和教养方式实际上是错误的,孩子们很容易更加反感。父母应该基于孩子的目标、想法与孩子沟通,而不是基于父母自己的情绪和意愿。沟通、提醒的状态一定是包含尊重与善意的,而不是充满功利与攻击,重要的是孩子愿意接受。比如,家长可以说“怎样做才会让我们变得更好?”等话语。 (来源:南国都市报)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1301127
位访问者
本年度:139782824 本月:1458699 今天:139021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