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我与自行车 下一条:“偶遇”桑宁
《小放牛》中的扬中印象
□ 叶贵   2020-07-20

  2015年4月9日至12日,第十二届中国·扬中河豚文化节期间,扬中市文联、扬中发展促进会联合举办 “著名作家扬中行”活动。王宗仁、叶延滨、范小青、黄蓓佳、叶兆言等来自北京、天津、江苏等地的数十名著名作家齐聚扬中,开启了寻访采风之旅。作家们对扬中秀美的风光、淳朴的民风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以生花的妙笔为扬中留下了篇篇美文,成为扬中宝贵的文化财富。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黄蓓佳更是将许多扬中元素融入到她的儿童文学 《小放牛》中。这部去年6月,由江苏凤凰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小放牛》写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江心小岛长鱼沙,在一群热心孩子小狗子、铃子和有有的帮助下,县剧团小演员荷叶登台献唱,演活了黄梅折子戏《小放牛》。剧团因此在岛上连演多场,声名远扬,荷叶也跟岛上的孩子们结下深厚情谊。 《小放牛》这本书对环境的描写很多,有交代故事发生地点的,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也有深化主题的。黄蓓佳开篇介绍了故事发生地,“滔滔长江水流到了下游的扬子江,江面变得宽阔,水势逐渐放缓,泥沙便慢慢沉积起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岛屿。有大的,比如‘扬中’,那是一整个县制的规模;有小的,水浅时露头,水大了就消失不见。我们这个故事里要讲的 ‘长鱼沙’,算是其中面积不大不小的一个吧”。2015年,黄蓓佳随采风团来到扬中,他们先后参观了滨江湿地公园、园博园、西来桥镇文体中心、滨江文化园等扬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点。黄培佳对扬中的成洲历史印象深刻,长鱼沙应该是扬中的某个沙洲吧。 从地图上看扬中,像一条逆流而上的鱼,在江中摆尾西游。“在浩荡辽阔的白茫茫的江面中,秀气的小岛蜿蜒有一二十里,细细溜溜的身姿像极了一条穿行在江水里的快要成精的长鱼。绕着岛走一圈,你会看到自己始终处在高高的内外江堤的护卫之中,会有一种置身母腹的温暖的安全感。”扬中四面环江,每到大汛时节,江底暗流涌动,江岸崩塌的险情屡有发生。顺治年间,扬中人捐资筑坝。乾隆年间,夯筑圩岸,抵御江潮。1998年,扬中人筑起了百里生命堤。“虽然江堤是他们的父亲、爷爷、爷爷的爷爷一锹一担堆出来的杰作,可是谁能说跟他们没关系呢?长大之后他们不是要担负起保养和加固江堤的责任吗?”扬中人的精神在祖辈身上传承,在筑堤上体现。这种精神也感染了作家,来记录传承这种精神。 在小狗子、铃子和有有的眼中,“小岛都像翡翠一样玲珑可爱”,江堤下的芦花“是整匹整匹的银灰锦缎”。他们热爱小岛,更感叹于长鱼沙的历史故事。江里面原本没有长鱼沙,在这片江水深处有一个深不见底的大窟窿,孩子的父亲曾被窟窿吸走,他不想让它日后再作孽害人,变成了一条长鱼,堵住窟窿,慢慢地身子变成了这个小岛。世世代代,人们在他身上开荒种地,生儿养女。为了纪念这个孩子,大家管小岛叫长鱼沙。 长鱼沙的故事和蒲草 的来历有着几分相似,当年乌金链聚沙成陆,成就新坝这方宝地,《小放牛》里“孩子”的身子变成了长鱼,变成了小岛。海水桑田、时移世易,这些传奇故事充满了对生命的期盼和对生活的向往。孩子们知道,“到夏天涨潮的时候,发大水的时候,那就吓人啦,水面能翻出丈把高的浪,弄得不好,一个浪头拍过来,江堤就会哗哗地往下塌”。而这时候,就需要集体的力量,“全公社劳力都要上堤值班的,白天黑夜轮流睡觉,随时准备抢险护堤”。 不管是黄蓓佳的散文 《扬子江边河豚美》,还是她的儿童文学《小放牛》,都流露出她对扬中这座小岛的喜爱。我想,作家的责任就是要保持一份坚守,保持一份执着,打磨出好的作品,推介地方精神和品质。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1573477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0068104 本月:1743979 今天:188432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