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热线 |
|
|
|
8年时间就把一块看天吃饭的低洼圩变成了年净收入40万元的“金疙瘩”,全靠他: |
永胜村的“赵亚夫” |
|
2019-12-19 |
|
推荐人:李卫东(永胜村党委书记)
社会风评:在施光监身上我们看到了是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奉献、敬业、开拓与创新。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干活人,用8年时间经营好一个农业基地,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也带动我们老百姓的就业。
昨天早上7点半,空气中透着浓浓寒意,让人不免有些缩手缩脚,而此时,永胜村秧草浅水红菱合作社里,施光监已经忙活大半个小时了:200多个秧草大棚都巡视过一遍,当天的工作都已经安排下去。
施光监,永胜村秧草浅水红菱合作社负责人,扬中市劳模。2011年到2019年,施光监把村里事当成自家事,用专研创新、用认真负责“点石成金”,把一块看天吃饭的低洼田变成了年净收入近40万元的“金疙瘩”。
说起永胜村秧草浅水红菱合作社,不少八桥人都知道这里原先是一块低洼圩,老百姓都是看天吃饭。2011年,村里着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在145圩流转了近150亩土地,搭上钢架大棚种起秧草,施光监也成了这里的“老农民”。扬中的秧草是个宝,秧草效益虽好,但同时施光监也发现一个问题:10月播种,12月开始收割第一批秧草,大概到来年的5月初秧草下市,5月初到10月之间的这段时间里,田地都是空余的。为把土地效益最大化的发挥出来,村里从扬州大学请来专家,决定在“空闲季”种植浅水红菱,实现秧草和红菱的套种。
虽说出生在农民之家,从小干农活,但却没有见过浅水红菱,更加没有听说过秧草和红菱还能套种。为了尽快能掌握种植技术,施光监成天泡在基地,戴上眼镜做起了“学者”,看技术书籍、参加技术培训……正是这份“专”,让这块原来看天吃饭的低洼圩有了新的生机:成为全市首家浅水红菱种植基地、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红菱文化节、无公害秧草供不应求。在带动周边老百姓就业增收的同时,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近40万元。
“施书记要求比较严格,却是实实在在的干活人。”看着领导忙碌的身影,在秧草基地做工的村民施正生如此评价道。虽然施光监已经退居二线,但村里人仍然习惯称呼他为“施书记”。菱角种植成功了,可因为知名度不够,销路成了难题。施光监组织人员每天早上5点半准时出现在八桥、油坊的各个菜市场,一边卖菱一边为基地宣传。如今,施光监他们再也不用去菜市场售卖,八桥、油坊等各个菜市场的菜摊老板每天一大早就来排队抢购。
与施光监共事二十余年的姚和美谈到“施书记”总是佩服不已:“每天他总是第一个到基地,最后一个离开,每年工作到大年三十下午,正月初二下午他又是第一个来基地开门。”就这样一个把基地的大小事务处处放在心上的人,对自己的身体却一点都不上心,去年3月,施光监在体检中发现胃部有点小问题。当时正值秧草收尾、红菱育苗的关键时期,为了保证基地的正常运转,他把检查预约时间一推再推。就连人民医院的医生都说:“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人,一点都不把自己身体健康放在心上。”
2017年施光监被授予 “扬中市劳动模范”称号。今年9月,总工会组织劳模外出疗养,本该趁此机会放松的施光监却不愿意出门,“正是红菱上市的时节,出去好几天,我放心不下。”而这已经是他第二次主动放弃健康疗养的机会了。
在永胜村,施光监除了认真负责出名,更出名的是“精”,大家在背后偷偷喊他“一头精”。“一点点便宜都占不到的,哪怕是多一块钱的菜,他都会拿掉。”菜贩经纪人老刘如此说道,“又不是他家的东西,也不晓得他为什么每次都算这么精。”村民缪志龙跟施光监有多年私交,“但我不管采买红菱还是秧草,我愣是没讨到一分钱的便宜。”
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施光监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到基地拿货的人多,你多一块、他多一块的,一年算下来就高低得多了,“你想想,如果是你自家的东西,你会这么大方地送给其他人吗?”为保管好卖秧草、菱角的公款,施光监安排了两个人,一人收钱,一人记账,一个月上交一次村财务。
如今,在永胜村掀起了 “远学赵亚夫、近学施光监”的热潮,对此施光监表示,这只是自己在平凡岗位上做出的平凡工作,“不求太多,只求对得起村两委对自己的信任、对得起基地工作人员的付出、对得起自己党员的身份、对得起自己领的这份薪水。” □ 钟敏 范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