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热线 |
|
|
|
|
推荐人:赵群(新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
社会风评:他是乡风文明的践行者,以文化滋养村民,为立新村打造文化品牌立下“汗马功劳”;他牵头筹划成立了我市首家村级慈善基金会,开创村级慈善组织之先河;如今,他不忘初心、奋斗不止,继续在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上“精耕细作”,为一方百姓创造更多精神财富。
在扬中,提起常征这个名字,许多人都会毫不掩饰地表达出钦佩之意,钦佩他在退休后为挖掘和发扬扬中文化所做的不懈努力。12日,记者在立新村见到了这位在文化“长征”路上笔耕不辍的“赶路人”。
“再不挖掘保护,就晚了”
《新坝风土》《立新村名村志》《老圩埭的记忆》……常征的办公桌上,一沓沓手稿堆积如山,粗略估算上百万字,一字一句皆出自常老之笔。
随手翻开一本《古桥古庵》,每一页上都通过手写文稿加泛黄照片或剪报,详细记载了新坝古桥的名字、由来等。常老指着照片上的这些古桥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我几年前实地走访拍的照片,很多古桥现在已经看不到了,而关于古桥流传的故事,也都是几年来通过寻访知情老人记录下来的。”
随着一座座古桥的拆除、一个个知情老人的失忆或离世,常征越发感觉到挖掘记录历史文化的紧迫。
2007年,常征结束了30多年政工岗位的工作,从镇江退休回乡。基于对多年工作的不舍,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兴趣,退休后的常征再次上岗,被新坝政府聘请,收集整理编撰《扬中市志》新坝部分。
“在编扬中市志的时候就有个指导思想,我是新坝人,新坝到现在都没有志。”于是,常征在编扬中市志收集资料的时候,只要有关新坝的资料都收集。常老介绍,当他把资料收集完后称了下一共有18斤。
收集资料既枯燥无味,又要花费很大精力,但常老乐在其中,“通过收集能了解到很多新坝的历史文化,找到新坝文化的根,而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难挖掘。”仿佛带着抢救挖掘保护的使命,常老日日夜夜几乎“拼命”地工作着。
“前几年下大雪,除了大年初一初二,没有双休日的概念,经常一坐就坐到中,忘记吃午饭。”常老还因忘情工作“得罪”了人。除去冬天,常征每天早上四点半就会去办公室,“后来门卫‘告状’告到新坝政府,说我天天4点多钟就来敲门,他们吃不消。”
是兴趣爱好,更是文化传承
工作之余,到红枫翰墨园里挥毫洒墨是常征最喜爱的休闲方式,也正是对诗词书画的爱好,2009年,他牵头成立红枫翰墨园,在立新村开展诗词书画的创作和研究。
对于常征提出成立红枫翰墨园,立新村两委给予了大力支持,当时在活动场地紧缺的情况下,村两委腾出了60平米的内室,作为红枫翰墨园的活动用房。常老带着一群“红枫”健全了组织机构、起草了章程,规定每月至少活动一次,每年出版一期《朝阳诗词集》和《红枫翰墨园》书画集,经常性地开展诗词书画展。
致力文化传承,常征还巧借红枫翰墨园的资源,在暑假开展书画培训、少儿诗词创作和青少年才艺展示,被村民们称为关爱下一代的“三步曲”,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受到了村民的好评。这两年,相继有多个孩子的书法作品在省内青少年书法比赛中获奖。
“常老为我们立新村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人才的培养、历史的挖掘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打造文化品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立新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群介绍,2017年立新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
“从小受过苦,了解别人苦”
谈起常征,在周围人眼中,除了是个文人,更是个善人。
立新村80多岁的杜奶奶对此深有感触:“全大队就他一个人最照顾我们家,时常送点好吃的过来,每年都会买鞋子、衣服给我孙子。”
奶奶的孙子阳阳6岁时就成了孤儿,此后一直和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困苦。这9年来,常征特别关心阳阳的成长,经常送吃的、送穿的,在孩子眼里,常征早已是他最亲的爷爷。
“我12岁时就成了孤儿,从小受过苦,了解别人的苦。”常征的善心一方面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受村风民风的影响,感受到了睦邻友好的氛围。
2005年,立新3队一户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丈夫、妻子相继患病去世,在常征的号召下,乡亲们进行了两次募捐,帮他们办完丧事。留下两个孩子,成绩都很优异,考上了大学,因为没钱上学,常征帮助他们家庭进行了第三次募捐。让常征感触最深的是:“这户妻子在临死前,留了纸条给两个儿子,告诉他们长大后不能忘记地方政府和乡亲们的支持。以及在我们募捐时,好多家庭三次都捐了钱。”
“虽说现在进入小康社会,但是因为大病等原因困难的家庭依然存在。”于是常征和另外两位老同志商量,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会,去帮助困难的家庭。
2009年,立新村慈善基金会成立,开启了村级慈善基金会的先河。而基金会的第一笔7万多元的善款,也是常征和其他两位老同志一家一家“跑出来”。此后,每一笔善款的使用,常征都亲自上门调查核实,及时发放善款,后期还跟踪病情发展,很多时候还帮助积极向上、向外争取,解决这些因病治贫家庭的燃眉之急。
据统计,截止到2018年,立新村慈善基金会累计救助154人次,累计发放善款13万多元。
因为业绩突出,这些年常征收获了各类荣誉证书上百本。如今,已77岁的常征积劳成疾,近三年做了三次手术,尽管如此,他没想过放下手上的工作,“今年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对我来说是一种推进器,我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之下,做到不能做为止。” □刘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