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活着这件事情没有固定的模样 下一条:冬夜的灯光
参观王国维故居小感
姚玉蓉   2019-12-16

  □ 姚玉蓉 在人才辈出、文人荟萃的浙江,王国维先生有着“文化昆仑”般的存在,在学术成就上令人高山仰止。王国维,字静安,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浙江海宁人士。如今在海宁盐官镇保留着先生的故居,是他少年时期生活居住的宅院。此次浙江采风,有幸参观了先生的故居,在此感受大师的风采,却不胜唏嘘。 王国维故居距离盐官观潮胜地公园很近,与人流如织的观潮胜地公园相比,这里显得冷清甚至荒凉。故居入口处有一座先生的全身石像,呈坐姿,雕像线条极其简洁,面部五官不甚明晰,却颇有神韵。故居不大,木结构庭院式建筑,坐北朝南,共两进,前面一进是平房三开间,后面一进是楼房三开间,两进之间隔着一个小天井,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 步入前正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国画,画的两边嵌着一副对联“旧书不厌百回读,至理真能万事忘”,是海宁籍著名学者张宗祥手迹。上方则是浙江书协主席鲍贤伦先生所书 “娱庐”两个大字。抬头仰望着这两个字,我心有所动,感觉甚妙。导游解释说:“娱庐”是王国维父亲王乃誉对这所宅子的命名,意在阖家欢娱,人丁兴旺。然愿望的美好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残酷,就国维先生而言,这一生际遇坎坷,内心悲苦,少有欢娱。正所谓“生亦何欢,死亦何惧”,不知先生自沉昆明湖之时,有没有闪过一星半点有关娱庐的温馨记忆? 二进楼房的正厅立有先生的半身铜像,不同于入口处石像的风格,此铜像栩栩如生,先生头戴瓜皮帽,面容瘦削,鼻梁上架着一副玳瑁眼镜,一副不苟言笑的模样。一楼现在做了陈列室,分三个部分详细介绍了先生的出身、家世、生平、主要学术成就,陈列了先生各种著作和手稿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王国维的论著。二楼三个房间东边是其父母的卧室,中间是先生的卧室,西边是他的书房,室内陈设保留了原貌,虽然在岁月的侵蚀下,所有的家具都已褪色如蒙尘埃,却依然透着书香之家的雅致。在先生的卧室,推开雕花木窗,即可看到浩荡的钱塘江。 先生的皇皇巨著灿若星辰,是学界的福祉,非我此等浅薄之辈能所及,唯对先生的《人间词话》略知一二。在先生的故居,陈列着他在《人间词话》中关于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说: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个人愚见,先生的这三种境界同样适用于人生的修炼:少年的迷茫忧伤,青年的执着坚持,老年的豁然顿悟。而先生本人在学问方面必然达到第三种境界,可是他的人生最终定格在第二种境界,在知天命之年自沉昆明湖,不论何种缘故,都未免过于执着。 先生之死是学界的巨大损失,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有“殉清说”,有“殉文化说”,有“悲观哀时”说,还有“被逼债致死”说等等。我读《南渡北归》,关于先生之死,有这样一段描述:“在陈寅恪眼中,王国维是亦师亦友的人物,也是极少可以引为知己者……王氏真正的死因,是殉文化而死,是不忍见到即将衰亡的中国文化那令人心酸的悲怆结局而死,其一死是对当时混乱无序的时局和世风日下的现实做出的近似‘尸谏’的抗争。”果真如此的话,国维先生作为研学之人,也算是死得其所。然从生命之可贵,先生之成就来说,这样的结局总令人扼腕与抱憾。 离开王国维故居时,我的胸中涌起一股惆怅,脑海中忽然冒出一句先生写给夫人的词: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这又何尝不是先生的谶语。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1210596
位访问者
本年度:139688801 本月:1364676 今天:4499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