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热线 |
|
|
|
82岁退休老人施荣本为文化事业发展发挥余热—— |
“一生不改行,我乐在其中!” |
|
2019-10-29 |
|
“以前还在工作的时候,时间紧得很,自己搞创作只有利用晚上回家后的时间,退休后时间才渐渐充裕起来。”家住老郎村的施荣本老人今年82岁,曾任原长旺镇文化站站长,1999年退休后,每年仍坚持创作优秀的剧本,常年活跃在我市文艺创作一线,投身基层文化事业发展。
“我从六几年参加文化工作的时候接触到文化创作,刚开始我们文化站只有我和一个会计,基本所有的事情都是我一个人负责,晚上回家搞创作到凌晨两点都是经常的事。”施荣本老人说,那个时候扬中每个乡镇都有一支文化站,宣传队都要配一个搞创作的人,作为乡镇府的“喉舌”宣传报道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经常是现场会上布置的任务第二天就要排出来,“每个时期、节点,比如现在秋收秋种,我们就需要根据会议材料中布置的中心工作创作成文艺材料,以快板、演唱等老百姓喜闻乐
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施荣本说,以前的宣传表演不像现在穿着华丽,很多时候舞台就在田间地头,那个时候的宣传橱窗也不像现在电脑设计后打印出来就可以,从内容到排版,全部都需要手工绘制。
“一个成功的作品,离不开好的素材,也离不开反复的修改。素材的来源有偶然性,也需要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施老跟记者分享着自己的创作心得,很多在人家眼中比较平常的细节,可能就会成为创作者创作中的题材,或许能促使灵感的产生。“搞创作也不能以创作多少天来衡量,稿子需要精雕玉琢,而不是一气呵成,初稿写了放几天,经过思考后可能会发现题材、结构仍然有修改的余地。”创作完成后,施荣本经常约上老同事、老朋友讨论“创作经”,让他们提提意见、再做修改,“小品《老抠中奖》考虑到有点轻喜剧的味道,在写作过程中结尾部分比较棘手,最终跟几个文化馆的老同事聊过后恍然大悟,有了一个好的结尾。话剧小品《抉择》经过老友的指点,也改编成了戏曲《那夜风雨那夜人》。”
施荣本几十年如一日的积极参加文化创作,给大家带来了小品 《小站》《老抠中奖》、小锡剧《阿旺的救赎》《秋果飘香》、说唱《夸夸油坊创业者》、群口快板《十九大精神指航程》等一系列寓教于乐的精品佳作,作品多次获得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向群众传递着正能量。
2007年,施荣本自筹资金出版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书《竹韵乡音》,将自己创作的部分作品收纳其中,而他也正在筹备自己的第二本作品集。身边很多人都说施老这个年纪正是打牌、享福的年纪,退休在家的他却给自己设定了“上班时间”,“我每天八点半开始‘上班’,不断学习却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从十几岁我就开始接触群众业余文化,一生不改行!虽然现在没有任务交给我,但是我以文艺创作为乐,自加压力、自出课题,我乐在其中。”施老说只要身体允许,每年都要争取拿出高质量的作品,为文艺创作发挥自己的余热。 □朱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