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薇 曹霞
科技发展和创新一直是一座城市进步的“第一动力”,科技,可成就过去、引领未来。
在扬中,70年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人才推动和见证了全市科技事业一步步的发展,76岁的张耀坤老人就是其中一位。
1978年1月,扬中历史上首次科学大会在县委礼堂召开,对全县各行各业,如电子厂、农技厂、教师、卫生等系统中推选出的20位科学人才进行表彰,时年35岁的张耀坤就作为获奖代表上台发言。
“当时刚粉碎‘四人帮’,全国百废待兴,科学技术领域更是一片荒芜。1977年,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先后提出重建国家科委,恢复高考和研究生招生制度,以及1978年3月在北京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6000人全国科学大会等一系列措施,来表彰科学人才,奖励优秀研究成果。由此,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张耀坤说,“扬中召开的这个科学大会,就是响应国家大办科学热潮的号召!”
70年风雨兼程,扬中这个缺少先天优势的江中岛城,依托科技力量,在发展中不断迎接挑战,一路“跨栏”向前,爆发出巨大的科技能量——
1986年,全市第一个省级星火计划诞生,如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7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七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总额1000余万元,2018年,该项经费达25.4亿元,占GDP比重2.82%,全省领先;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仅14家,2018年增至137家,高企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34%;1994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仅有1件,2018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5件,全省领先……
短短数十年间,扬中科技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变化翻天覆地。回首30多年前自己在科技部门工作的情形,原县科委主任陈廷章感触颇深。“我在1987年进入县科委工作,那时候乡镇企业刚刚起步,科技三项费用只有3万元。”陈廷章说,1989年,扬中实施《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扬中经济的若干措施》,支持工业、农业、社会公益和软科学等领域创新,一批科技创新成果脱颖而出——扬中县毛纺织厂“红麻、羊毛混纺呢绒”项目获国家星火科技奖,镇江市电器设备厂被国家科委列为镇江市唯一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开始呈现出茁壮成长趋势。
而随着全岛上下对科技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科技投入力度的不断增大,我们的科技事业也迅速发展。
2000年~2010年的十年间,扬中科技事业加速追赶,初步形成了工程电器、硅橡胶、钎焊材料、精细化工、电子测量测试仪器、复合肥等六大产品基地,电力电器产业在国内逐步形成明显的技术和规模优势,一批科技成果取得新的突破:获科技部首批国家863地方引导项目,专利国际申请实现零的突破,并成立首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11~2018年,扬中一次又一次刷新自主创新的 “进度条”,先后于2012年获批 “省创新型试点城市”,于2013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于2015年荣登“全国县域经济创新力”榜首,于2017年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于2018年获批国家智慧电气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立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扬中,这一科技创新的高原初步形成。
如今,扬中紧扣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技术、平台、政策、金融四大创新支撑体系,强化创新资源配置,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一项项优惠的政策和举措吸引了优秀科技型人才到访,一个个创新政策体系实现了政策落实与企业创新发展的良性互动,一家家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了创新型企业集群。同时,用创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扬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众创空间、华北电力大学扬中智能电气研究中心、华东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扬中技术转移中心等一个个创新载体也正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智慧源、助推器和强引擎。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5%,科技创新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成绩固然喜人,但对比先进地区,我们仍感受到了 ‘领跑者离得更远,并跑者已到前面’的强大压力,唯有集聚创新资源才能占据产业高端,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市科技局局长朱勇表示,作为市科技部门的“一把手”,他将高点定位、科学谋划,以科技人的担当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储备长远、蓄积强大科技正能量。
扬中,一座江中岛城,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勇攀一座又一座科技创新高峰,我们坚信,扬中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