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雷声雨声心声 下一条:书画欣赏
师范的芳华记忆
  2019-01-23

  □ 杨峻岭 最近好多文章都在议论一代中师生的芳华,论述者言:30年前被师范学校录取性价比如同今天的985。今年电信公司给我办理的手机号码最后就是985。 回到33年前,我在初中读书时成绩属于学校的佼佼者。1985年我被镇江师范录取,从此与教育结缘,我们家有了第四代教师。 师恩最难忘,王乃千校长、张玉瑚主任都是十分严谨的先生,最近我专程看望王乃千校长时他已经步履蹒跚,令我唏嘘不已;郭宏智老师是一位严厉的班主任,不苟言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年轻的黄晖老师那是我们所有同学心中的女神,标准的普通话为我们示范朗诵郭沫若的《女神》,那种感觉至今还如痴如醉,可惜后来调到江阴;吴一虹老师教我们钢琴还课,倒逼学生晨起晚睡练习,蒋冠芳老师操着一口浓郁的常州话给我们看NBA录像,然后在篮球场实战,在每个人心中埋下了强身健体、爱好广泛的种子;王廉老师对我尤其关爱,一次评讲美术作业说,你看这幅画貌似比较乱,其实细看一下就是干脆利落,乱的好!从此“乱的好”传为美谈,老师一席话,动我卅年情,从此书画成为我一生的业余爱好,毕业后还利用这个爱好为无数亲戚、单位书写对联、广告。 开学典礼上,学校亮出的目标就是我们的语文学习水平超过县中学生,数理化不低于他们。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我对文史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了很大的功夫,作为我一生的追求和事业。记得当时我们同学除了学习课本之外,二楼的图书室是我们常去的地方,和蔼可亲的管理员顾老师看到我们就非常开心,一间教室那么大的图书室对于当时的我们就是今天大学的图书馆。借书、看书、阅读笔记、还书就是我们的课余。同学们每学期都有好几本笔记,互相传阅抄录。我当时对毛泽东的诗词喜爱尤嘉,手自笔录,从第一篇到最后一首默诵之,可惜那本笔记已经不见踪影,前几年,我依然将主席诗词再一次默写在一本新的笔记本,也算对中师芳华的纪念。现在想起来,现在好多文章的营养都是那时的积累。 这里有最艰苦的条件,现在说艰苦其实当时也不苦,只是斗转星移尽茫然。进入师范门,就成教育人。扬中班教室在四楼,生活区都是下面的平房,还有一间低矮的浴室,我们在球场汗流浃背后可以痛快淋漓,这在当时已经是至尊的享受。班主任翟望瑶老师看到我们课后那么多人经常靠在四楼的栏杆上,老人家警告我们,人生三大危险事:闻香吸骨倚栏杆,让我以后铭记在心。1985年9月我们开始享受国家每月的师范生伙食补贴19.5元和公费医疗,起初伙食补贴还能维持,后来两年大多数同学就入不敷出。 这里有最优秀的学生。三年师范我们在砥砺奋进中前行,我们遨游于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当时的学习氛围浓烈,45人你追我赶,百舸争流,扬帆竞渡。同学们都暗自较劲,看看谁的知识多,本领强,谁就能在将来的三尺讲台上自由驰骋。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经常比赛普通话演讲、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这三字一话,这是老师的看家本领, 30年的历程验证了 “黄埔军校”的成果,我们同学中有十人担任小学校长、教导主任 ,成为小学教育的中流砥柱,实验小学两任校长皆是扬中班。扬中班不仅培养了优秀的老师,还有8位同学步入政坛,成为成为扬中市委常委、镇江正处级援疆干部、局长、主任,每每提到镇江师范扬中班,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毫不谦虚的说自1980年后,历届丹阳师范、武进师范、镇江师范的每一届毕业生,如此优秀的群体我们镇江师范扬中班鳌头独占。 镇江师范扬中班给了我一生的营养,感谢中师的芳华。做老师我的一篇作文教学论文获得全国二等奖,虽然只有七、八届学生,但我还是喜欢用“桃李满天下”表达我的自豪感,学生中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在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南京海关、南京财经大学工作,还有一位学生现任新坝中学校长。 感谢中师的芳华,我11年语文老师一直没有将唐诗宋词置于脑后,在1999年通过公开招考成为扬中电视台的新闻记者,继续从事文字工作。在进修大专、本科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20年的文字生涯,我跑遍了绿岛的边边角角,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三教九流,上至国家部长省长,下至黎民百姓,乞丐罪犯,撰写了接近150万字的各类新闻、专题、散文,记录了江洲大地的天翻地覆,屡屡发表于央视、江苏卫视和扬子晚报等媒体,让扬中的无数凡人小事见诸电视。 感谢中师的芳华,我教书育人之道底蕴源于师范,在我女儿教育上小试牛刀也小有所成。我深深的懂得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每次考的不好的时候,都是鼓励她树立信心。 感谢中师的芳华,那三年所打下的基础和终生学习的理念让我们受益终生,掌握的每一项技能都能让我过上较为舒坦的生活。除了做老师和记者,我曾经在基层挂职,助推扬中经济发展,修桥铺路造福一方百姓,担任巡察干部,在基层正风肃纪,每一项工作都能迅速融入,干得风生水起。 30多年逝去,青春渐行渐远,我们的同学都已经步入天命之年,唯一永恒的是我们中师生的芳名,永远难忘的是我们中师生的芳华。这种记忆历久弥新、这份情感浓如甘醇,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与日俱增!因为我们45人都无愧于那个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1129103
位访问者
本年度:139604011 本月:1279886 今天:263555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