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热线 |
|
|
|
|
“十年已经有上百封信了。”24日,记者在八桥镇红旗村见到了永胜中心小学的退休教师施大瑜,他从随身携带的布袋里掏出厚厚一沓信件,每张信封的角落都用黑色签字笔标注着来信日期。
跟他互通书信的是上海市新四军20军历史研究会会长、曾经参加解放扬中渡江战役的老战士刘石安。
书信情谊缘起“七烈士”碑文
一个生活在上海,一个生活在扬中,他们本是毫不相干的两个人,缘分要从“七烈士”说起。
施大瑜的亲戚是供销员,2001年在上海跑业务时偶然结识了刘石安的儿子,得知刘石安是曾经参加解放扬中渡江战役的新四军20军军部秘书,就留下了他的名片。
2008年,施大瑜受八桥镇党委之托为渡江战役中牺牲的七位无名烈士撰写墓碑碑文,为确保历史事迹无误,施大瑜通过名片上的地址将打印好的碑文寄给刘石安,请他帮忙核查。这是他们的第一次通信,从此他们以信会友,开始了一段难解的书信情谊。
2009年4月2日,扬中新闻媒体和党史办发起“寻找七烈士”寻访团,经过施大瑜的推荐,刘石安成了“寻找七烈士”的重要线索,在他的帮助下,寻访团找到了渡江战役的另外两位老战士——177团二营5连指导员周文江和175团二营副教导员万中原,挖掘出更多当年的英雄事迹。
2009年4月22日,刘石安受我市市委市政府邀请来到扬中,作为曾经参与扬中解放战役的老战士代表之一参加解放60周年纪念大会。那是解放后刘石安第一次回扬中,但施大瑜被其他事情牵绊,未能见到刘石安。
“红色”是聊不尽的话题
一个是上海市新四军20军历史研究会会长,一个是扬中市永胜中心小学关工委委员,在信中,红色话题他们永远都聊不完。
施大瑜以传承红色文化为己任,从事教育工作41年,退休4年,这45年他坚持每逢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组织学生祭扫烈士,给他们讲革命故事,并发表了30多篇有关红色文化的作品。
最近,施大瑜编辑了一本《红旗村青少年习作集》,将抗日期间在扬中击落日本飞机、击毙日军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写入书中,刘石安知道后大加鼓励,称赞道:“八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有很多红色基因,您把它挖掘出来,难能可贵。”
作为革命老前辈,刘石安也不遗余力地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他在信中欣喜地告诉施大瑜:“我写了一篇七言律诗,点赞了强军路上续荣的沙家浜连,诗篇在《中国网报》发表了。”
“渡江战役扬中段是我20军的任务,我们引以为傲。”因为曾经在扬中战斗过,还因为和施大瑜的书信情谊,刘石安对扬中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书信中他时常关心着扬中的发展,他本人也曾多次来扬中,在永胜中心小学为学生们讲述英烈事迹,在八桥镇万福村为党员们上党课。
通信十年却只见过四次面
一个是87岁的老战士,一个是66岁的退休教师,他们书信来往十年却只见过四次面。
2014年,刘石安再次受到市委市政府邀请来到扬中,参观了当时还在规划中的八桥红旗公园,在这里,已经通信六年的两位老友终于见面了。施大瑜给刘石安寄过照片,而刘石安身穿缀满军功章的军装,所以他们俩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彼此。
“他是‘革命财富’,是人人敬重的英雄,知道他要来,我一个老早就在红旗公园等他了!”施大瑜回忆起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时说,时间有限,他们只能简单地交谈几句,但他依旧激动万分。
十年来,虽然只见过四次面,但给刘石安写信已经成了施大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习惯了事事都写在信中,用简短的文字说明近况,刘石安的回信也总是简明扼要,或一语点破他的困境,或鼓励他正在进行的工作,或称赞他获得的成就。对施大瑜来说,刘石安既是敬重的革命英雄,又是知心的长辈、朋友。
采访结束后,施大瑜将信纸一张张收回信封,按时间顺序整齐排列,再放回布袋,他说:“等适当的时候,我会把它们拿出来复印,装订成册,用作珍藏和温习。” □ 肖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