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严子陵钓台小记 下一条:筑梦·追梦·圆梦
《论语》之五常正义﹙一﹚
  2018-12-02

  □ 张家春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道德标准,后人把它列入五常之道。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一》指出:“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汉书·董仲舒传》)。 “五常”,常是古代九旗之一。《周礼·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旗……”古时还称“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为“五常”或“五伦”。但是,“仁义礼智信”只能称“五常”,不能称“五伦”。 在儒家的经典里,由于假借字特别多,一字多音、多义,当代人读古书有时会混淆不清,有必要辨别清晰,以正其义。本文只限于五常范畴,其余的假借或代称,拙著《论语新读》已作了详尽诠释,这里不再赘述。 仁 仁是五常之首,范围广泛,是儒家修身治本的核心修养。仁在《论语》中简洁明了的语汇有“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但孔子平素教育学生时一般因人而异,其目的在于纠正其缺点为主旨。如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12.3)。讱是说话迟钝,多言而躁。司马牛很奇怪,问道:“其言也讱,就是仁吗?”孔子说:“仁,做起来不容易,说起来不也困难吗?”孔子曾说过:“刚、毅、木、讷近仁”(13.27)。木是木头木脑,讷是说话结结巴巴。孔子说司马牛“其言也讱”,并不是讥笑他,而是基于“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个道理而说的。 据统计,仁在《论语》中总共出现过109次,其中有数次为“仁”“人”互训,其余则从各个角度阐释仁的内涵。 仁、人互训 “泛爱众,而亲仁。”(1.6) 孔子说的是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里的仁,并不专指仁德,而兼指有仁德的人。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始知仁矣。”(4.7) 孔子对人的观察、了解,不是从其思想言行来判断是非,而是从另一角度——过错,观其过错,知其为人。本章的“仁”,是“为人”之意。 宰予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耶)?”(6.26) 这是宰予有意向孔子提出一道难题。“井有仁焉”,“仁”是抽象的名词,怎么会掉到井里呢?明显是指具体的“人”,而且还是一个有仁德的人。孔子没有直接回答他(也很难回答),而是反问道:何为其然也(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叫他远远地走开不再回来,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懵他,不可以愚弄他。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18.1) 微子名启,是纣王的同母兄。生微子启时,其母是帝乙的妾,其后才立为妻而生纣,故纣得立为帝。微子虽长而贤,但因庶出不得嗣帝位。纣王无道,微子屡谏不听,乃隐逸逃亡以避祸。 箕子是纣之叔父,因纣残暴,遂佯狂降为奴隶。 比干也是纣之叔父,因屡次强谏,传说被纣王剖心而死。 孔子说:“殷有三仁焉。”“仁”后应有谓词“人”字,以“仁”代“人”,这是古汉语通例。 谓词如果不该省略而被省略了,往往会导致后人附会揣测,面目全非。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15.35) 水火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源,但它有利有害。如水灾、火灾都会造成人们死亡。仁是道德情操,从未产生“仁”的灾难。孔子宣扬仁道,大多是对学生和士大夫而言,从未要求庶民老百姓实行仁道,怎么可能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明显另有所指。于是,各国学大师开展各种想象: 朱熹说:“民之于水火,所赖以生,不可一日无,其于仁也亦然。” 钱穆说:“此章勉人为仁语。” 南怀瑾则把仁比作“烫手的山芋”,真是匪夷所思。 赵又春《我读论语》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他解释这里说的仁绝不是“民”自己去实行的,而只能是别人来施行,“民”只能是“施仁”的对象,这个“仁”只能是指“仁政”。 水、火、仁政,三者相较,仁政更重要。 《论语》中以“仁”代“人”经常出现,但也有以“人”代“仁”的例子,例如“人物品评篇”(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有人问孔子,子产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他是对百姓有恩惠的人。” 问子西,《左传》中有三个子西,本文中的子西,可能与子产同时代的公孙夏,此人无所作为,所以孔子说“彼哉,彼哉!(他呀,他呀)”,表示乏善可陈。 问到管仲。孔子回答:“人也”(仁人啊)。管仲相齐桓公时曾削夺伯氏封地三百家,弄得伯氏穷困潦倒只能吃蔬菜粗粮,到死无怨言。为什么无怨言?因伯氏自知罪有应得,管仲大公无私,保住性命就感恩不尽了。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直很高,曾在14.16章中赞赏管仲“如其仁,如其仁”,意思是“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而且还连说了两遍。 孔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实事求是为原则,有好说好,有坏说坏。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14.16、14.17)但是谈到管仲“僭礼”“越礼”的事迹时则又批评“管仲之器小哉”,“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 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2.1) “克己复礼为仁”,这话在《论语》中已两见。可能这话在春秋时代已是成语,孔子另赋新意教导学生。 孔子第一次说这话的时间是在公元前530年(孔子二十二岁),当时楚灵王无道,滥用兵革,在严寒冬季,大军围攻徐国,将士们在风雪中苦熬。而他却华衣华帽享受豪华生活,导致楚国上下离心离德。终于发生楚国国内政变,罢黜灵王,将士们散归楚国。灵王不敢回国,孤身流落村野,多日不得食,在极度困乏之下,抓获一个农夫枕其股而卧。农夫待其睡着后以土块枕其头而去。孔子读史书而叹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 “克己复礼,仁也。”这是古志所言,并非孔子的发明,孔子以此言教导颜回,此乃顺理成章之事,不料却遭到后人诟病,这是什么原因? “克己复礼”的“复”字,朱熹把它解读为“返”字,意思是“克制(约束)自己,回‘复’到礼制上,就可以称许为仁人了。”朱熹的这一错误解读,“五四”运动中孔子被扣上“复古主义”罪魁祸首的帽子,岂不冤哉! 本章的“复”字与(1.13)“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的“复”字同义,是作为“实践”这个动词用的。一个人能自己约束自己,又按照礼的制度去实践,就可以称许为仁人了。 钱穆的《论语新解》也作践行解。《新解》说:“约束我自己来践行礼,那就称仁了。” 朱熹的一言(返)之失,导致孔子蒙冤,历史无情,可不慎哉! 》》》》》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1214019
位访问者
本年度:139692313 本月:1368188 今天:48510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