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2018年11月7日 《扬中日报》第八版朱锦才先生所写“说吃”一文,我不止一次地阅读,觉得很有感触,特别是他写到他的父亲想吃半碗米饭都不能如愿,结果积劳成疾,饿着肚子离开人世,我看了深表同情与悲伤。
他所写内容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贫穷、食物短缺的景象,道出了广大群众的心声。
推己及人,那时我家的处境也如锦才先生所言,大同小异,情况类似,在困难时期不仅缺吃,本人曾生了严重的肺结核,当时无特效药治疗,在家休息,每天吃一碗米饭都不可能,并且吃了他人的口粮,每天只有无油的韭菜,别无任何营养食物,经常饥肠辘辘,终日饥饿难忍。当时骨瘦如柴,痰中带血不止,有时吐血成盆。
有一次我去上海看病,只见饭店橱窗里摆着诱人的菜肴,真是垂涎欲滴。当时农村粮食产量极低,三跃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打的麦子吃不到栽秧,打的稻子吃不到下霜”。
1962年我去苏州谭山疗养院疗养。一个季度的住院医药费86元,在整个患肺结核期间,国家为我共用去300多元,彻底治愈了我的肺结核。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家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吃有用,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特别是分田到户,粮食不仅够吃还有剩余,食油多至几十斤,有豆油、芝麻油、橄榄油等,应有尽有,煮菜只嫌油多,大米白面满缸满罐。看着家中丰富的粮油不禁感到欣慰愉悦,不是分田到户,哪有今天美好生活,那还是吹哨子上工,三个等两个,终年无休息。我的老伴报了一等劳力与男劳力挣工分,常喊头晕头昏几乎倒地,只好到兴隆一代销点买了点豆油,哪有鸡蛋、肉可吃。改革开放以来,衣食住行,有极大变化,穿戴无补丁,行路水泥道,70岁以上老人乘公交车不要钱,吃的方面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
有诗为证:昔日鬼神怕过春,无粮度命汤菜根。而今米面家家足,素菜人贪不爱荤。
如今我已是86岁的耄耋老人,挨饥挨饿永不忘,过去想吃没得吃,今天有吃还挑着吃,我内心十分感谢共产党。特拟联以谢:靠共产党方可晚年幸福,在新中国才能高寿久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