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热线
热线  
上一条:八桥广善堂的前世今生 下一条:王贵喜谢惠敏的绿色田园生活
尝心灵鸡汤“阳明心学”
耿心华   2018-07-14

  □ 耿心华 “阳明心学”犹如心灵鸡汤,对后世影响极大。“心学”倡导“致良知”,主张“理”在人“心”。反对朱熹“即物穷理”“格物致知”之抽像范畴物态化。 “阳明心学”主“理在心中”亦非空穴来风。陆九渊亦持“心即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提倡“以心求道”,以心去体悟道之本源。 王阳明与朱熹“先知而后行”亦不相苟同。王阳明主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 王阳明之心学思想尤如苍茫大海,烟波浩瀚。吾今学来可领其三诀,未知当否? 一者,“心即是理”。此为王阳明“龙场悟道”所得之心学真谛——其曰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求理于心。 又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此为王阳明“心学”之核心,或说系其基本观点。人“心”乃天地万物之主宰,是“善”“恶”之本源。任何外在行动、外在事物都受着思想支配,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乃根本所在。 佛学讲,心性本静,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一切佛法都在世间,世间一切都在心内。看来心学与佛学心灵相通。六祖慧能有一佛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怜如求兔角。”心学与之应有相通之处。 王阳明不持“原罪论”,也不持“性善”论,他认为“无善无恶”乃心之本体;善恶是后天意志所支配的行动,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恰如人们平常所说:摸摸肚子摸摸心,扪心自问;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我心安处便是家……等等。其实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阳明心学精髓的精当运用,与阳明心学一脉相存。 二者,知行合一。针对社会上言行不一之弊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他改变了朱熹的先知而后行的知行观。认为“知”和“行”不可分,“知”乃“行”之始,“行”为“知”之成。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朱熹认为行受知的指导,未知而无行;王阳明却认为知即是行,行即为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不可分。 其实,阳明“心学”之“知”与“行”,恰与古代荀子所持之“知”“行”观一脉相承,荀子主“行”高于“知”,“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其实,此为古代哲学中之“体用”关系,“知”即“心”,心为体;“行”即“为”,“为”即“用”,只不过在哲学上“知”属认识论范畴,“行”属方法论范畴。 三为“致良知”。王阳明摸索“致良知”的道路可谓艰辛备偿。用他自己的话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明洁的本真状态,通过主体意识达到自我道德修养,以规范自身行为。因此,“致良知”更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夫亦可以成为圣人。由是我不禁又想到了佛学,佛学即是讲众生平等,讲心性本净,佛心本有,见性成佛。心学与佛学在这里似乎又有了相通之处——王阳明曾于“天泉论道”,曰:“天地之大,只要一念向善,心存良知,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所创立的心学曾经是一门风靡天下的“显学”,不论是在明清以后的中国,还是在近代以来的日本,都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数百年来,“阳明心学”为世人传承,响彻中外。宋代学者、哲人张载曾要求士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历代知识分子之使命,王阳明圆满地完成了!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立德、立功、立言,并以此三不朽,成为继孔子之后又一伟大的圣人,史界把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面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之现代社会,疲惫不堪的现代人精神生活似有荒芜、彷徨,而“阳明心学”恰恰强调内心力量,追求透明本心,洒脱心胸,对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安抚、慰藉、充实和强心作用,可以让疲惫脆弱、又显得浮躁的现代人获得内心的安宁、充实和幸福。“阳明心学”对现代人的心性调整,定会产生有益的启示。 触摸阳明心学,尤如轻轻抚摸自己最深层的心肌。或许会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理解了他的深意,恰如禅宗所云 “世尊拈花,伽叶微笑”那般的随意与默契。“了觉了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万物独存、万物归一、一即一切的觉悟”,一个顿悟,或许就洞悉了他的真谛!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1952847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0466988 本月:2142863 今天:46296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