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专栏专题
 
专题报道
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专题>>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上一条: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要在实效性上下功夫 下一条:为乡村铺筑“人才高铁”
传承经典离不开“时代解码”
扬中市新闻中心   2018-03-19

  

传承经典离不开“时代解码”

来源:龙虎网 2018-03-19 11:03:00

“我的一生与音乐为伴。我年过七旬,蓦然回首,我发现最美的歌词,是我们的诗词经典。”3月17日在央视播出的第六期《经典咏流传》中,来自台湾的74岁传奇音乐人陈彼得燃情献唱《青玉案元夕》,全场观众眼含热泪,数次起立致敬。全国两会期间,传统文化再次成为热议的焦点,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议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看了这期节目,感触颇深。印象最深的,是陈彼得老人发自肺腑的呐喊。他说,这些歌声,是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穿越千年的召唤。“听到这个远古呼唤的讯号,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大家都收到这个讯号了吗?”观众动情齐呼“收到了”!这个场景,有一种震撼人心的仪式感,一种当代人集体致敬中华传统文化、用心传递中华经典的仪式感。

不妨说,《经典咏流传》本身就是一种仪式,以现代舞台元素和音乐表达为载体,表现当代中国人向传统文化和经典作品致敬的仪式。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更多中国人得以走近经典、读懂经典、亲近经典,在歌声中唤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要说这档节目迅速走红有什么“秘密”,我想答案只有两个:一是前人写得好,留下了经典;二是今人“译”得好,传递了经典。

用歌声传唱诗词,这当然不能算“原始创新”。相当多的古典诗词,本来就是音律协和、可以咏唱的,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唱法逐渐失传了。近些年来,人们以流行音乐的方式不断对其进行重新演绎,一次次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比如徐小凤“翻唱”李煜的《虞美人》,王菲“翻唱”苏轼的《水调歌头》,安雯“翻唱”李清照的《一剪梅》等等。甚至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也是化用了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诗意,居然一度火得不行。

如此说来,《经典咏流传》可以说是一种“集成创新”。它要表现的,不是单人单曲,而是许多不同类型的音乐人,面向舞台下、剧场外的受众,以不同的人生体验、音乐表达,对经典诗词做了打包式的、连续剧般的广泛传播。其中除了音乐、歌声,还有故事、点评、共鸣和分享。要说它高雅,确实比较文气;要说它通俗,的确也很娱乐。与此前的《中国诗词大会》和近期的《国家宝藏》节目一样,它们都是对经典作品做了成功的“时代解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在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上下功夫。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如此之多的经典作品,他们是值得尊敬和怀念的文化“编码者”。要让他们的作品跨越时代阻隔,无障碍地进入后人的视野和内心,当代人必须当好“解码者”,善于运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新激活经典作品,燃起人们对经典的关注兴趣和探索热情,做好文化传承、筑牢文化自信。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希望经典更多走进校园,让青少年更好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也提出,“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提案获得了郑晓龙、奚美娟、巩汉林等17位政协委员的支持。“弱水三千,只取瓢饮”。《经典咏流传》等一批节目的风行,充分说明经典作品具有对抗时间、深入人心的强大实力。愿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其中,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解码者、传播者、守护者和创新者。(南平)

标签:

责任编辑:孔婧 袁涛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2654109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1216082 本月:2891957 今天:350205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