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法治扬中
 
法院专刊
调解一线
当前位置:首页 >>本地专栏>>法治扬中>>法院专刊
法院专刊  
上一条:“一村一顾问”实现法援“零距离” 下一条:年底了,欠薪不还该怎么办?
岁末年初骗子也在“冲业绩”?别慌,这几招帮你看紧钱袋子!
  2018-01-17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的女博士饶源接到一通陌生电话,称其涉嫌洗钱。于是,在骗子的层层“引导”下,连续5天向对方汇款85万元,直到联系不上对方,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看了这则新闻,不少网友表示不能理解,为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的博士,也会轻易上当受骗。事实上,骗子的套路很深,他们更多的是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跟受骗人的教育背景关系并不大。 警方提示:到了岁末年初,诈骗分子进入了活跃期,准备利用岁末年初这段时间“冲业绩”,大家要提高防范意识,守紧自己的“钱袋子”。 不要掉以轻心,他们是一个团队的人在骗你 预防被骗,首先要了解骗子们惯用的套路。 不要以为电话那头只是一个人在跟你作战。现在很多电信互联网诈骗都是团伙作案,他们高度的专业化,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化链条。有不法分子专门出售诈骗的剧本和精准的公民信息,有专业的“导演”和“演员”,有网络、电话线路维护技术员,还有专人负责取钱和洗钱。 跟你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的不是尔康, 可能是骗子 警方在破获一起电信诈骗团伙时发现,几名刚刚“入职”的年轻人正在根据行骗剧本进行演练。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角色分工,职能定位清晰:一线话务员谈生活、谈健康,二线话务员谈人生、谈情怀,三线话务员才开始骗。 诱饵不断在更新,招招紧跟社会热点 诈骗团伙引诱人上当的诱饵在不断的“推陈出新”。 他们还会紧追社会热点,贴合国家政策。举几个例子,二孩政策出台后,很快就出现了以发放二胎补贴为诱饵的骗术。天灾人祸都可能被骗子利用,四川九寨沟地震后,就有人冒充慈善机构骗取好心人的捐款。使用共享单车的人越来越多,随之出现了冒充公司客服退换押金的诈骗。 套路那么深, 电话那头的背景声音都如此逼真 说得煞有介事,言之凿凿,就连背景声音都做得非常逼真。一般背景声不大,但仔细听却能判断出是嘈杂的办公室,这些背景声或许还有人在说“王队长,请你输入调取监控视频的口令”,或是“通知辖区派出所民警,立即把他拘留了,别让他跑了”。 诈骗团伙的套路这么深,我们怎么破?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帮你看紧自己的钱袋子。 遇事别惊慌 诈骗团伙的一个惯用手段就是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称受害人涉嫌信用卡诈骗、贩毒、洗钱、走私等犯罪,利用受害人想急于证明自己清白的心理,实施诈骗。 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惊慌,接到陌生人打来的奇怪电话,直接拨打110向反诈骗中心咨询和举报。 这几种情况不存在 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不存在“电话办案”,这些机关也并没有所谓的“安全账户”。 凡是自称通信管理局、电信运营商、银行等客服人员,以个人信息泄露、涉嫌洗钱等为由主动帮忙转接公安机关的都是骗子! 不法分子一般都会以保密为由,要求不要将事情告诉身边的亲朋好友,而警方会劝市民多核实,将此事与家人商量。 被索要这些信息时要警惕 任何要求把资金归集到指定账户(无论是自己名下的账户、还是对方提供的账户),要求开通网银,提供银行账户、密码、验证码。这些都是骗子的惯用伎俩,正规的机构是不会索要这些信息的。 这些问题要核实 遇到亲朋好友借钱汇款,要拨打他们的常用电话确认是不是本人,或通过视频电话与对方核实。 收到“中奖”、“更换密码”、“积分兑换”等信息,去官方网站、APP或拨打官方客服求证,不要盲目点击短信或微信中提供的链接。 多关注身边的长辈 时常留意父母长辈的网络支付情况,为他们普及常见的防诈骗知识,防患于未然。 总结起来就是:陌生电话勿轻信,对方身份要核清,家中隐私勿泄露,涉及钱财需小心,遇到事情勿惊慌,及时拨打110。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4280057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2914514 本月:4590389 今天:302479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