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专栏专题
 
专题报道
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专题>>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上一条:这三项机制,关系到江苏每一个干部 下一条:【领航新征程】泰州一号文件聚焦“品质城市” 让品质成为泰州城市的显著标志
【领航新征程】拓宽以城带乡新路 盘活土地和农宅资源是篇大文章
扬中市新闻中心   2018-01-15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朱新法 2018-01-15 07:11:00

前不久记者与一位县农业部门负责人聊天,他感慨地说,乡村振兴,除了缺人才还缺钱。这些年农村青壮年在家门口或外地打工,攒了不少钱,可钱到哪里去了?一是流向城镇,有条件的农民到城镇买房了;二是沉淀在农村,农民挣了钱,做的第一件事是盖房子,可很多人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时才在家里住几天。“农村住宅是不能卖给城镇人的,所以实际上农村的资金是单向流动到城镇了。没有钱,怎么振兴?”

这位负责人提到的资金“单向流动”,其实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吸引城镇资本流向农村,关键看农村怎么利用好资源。

土地和农宅,是农村最重要的资源。耕地红线碰不得,但农村的存量土地完全可以利用起来、使之发挥作用;农宅只允许在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间交易,但是否可以跳出交易的窠臼,拓宽其他经营途径?

溧阳市溧城镇八字桥村党支部书记黄涵君前不久给记者讲了一件事:去年7月初,该村一个叫礼诗圩的自然村突然“火”了,村道上停满了大量来自城里的轿车。她去现场一看,原来城里人是冲着一方面积仅60亩的荷塘而来。荷花盛开的美景在微信朋友圈里越传越广,游客从最初的每天十来人发展到后来的几百人。

黄涵君琢磨:为什么不因势利导扩大荷花塘面积,并配套完善旅游设施呢?她把这个想法跟村委班子一说,有村干部提出,村里很多人进城居住后房子一直空着,可以发动村民将房子改造成民宿。很快,一家大型企业闻讯而来表达投资意向,将村里的几个塘口连缀成荷花塘景点区,再将农宅改造成民宿并发展农家乐。目前项目洽谈进展顺利,等资金来了,农民就业的渠道有了,村容村貌也能就此更上一层楼。

不久前,浙江省在很多县(市)推动农宅经营,主要路径是出租。目前城市里大量老年人口希望到农村养老,图的就是空气好,还可以利用房前屋后边隙地种点菜、养点花;还有不少城市白领希望在农村度假,体验一番农耕生活的慢节奏。记者老家绍兴郊区一处荒废已久的老房子就被来自城市的白领租下,对方投入70万元修葺、整理周边环境,吸引更多同伴前往寻觅类似的老房子、空房子。

实际上,江苏省也有类似的情况。南京六合区很多农房里,住的是城里去的退休老人,江宁区不少农宅租给定期前来度假的城市白领。宜兴市的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达217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闲置农宅改造而来,投资者中不少是城市人。湖氵父镇洑西村原本毫不起眼的农宅被改造成风格各异的民宿,一年四季游客不断,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村民们从出租农宅中获得收益,不少人在家门口就业,农产品也不愁卖了。溧阳市戴埠镇李家园村的富民资产专业合作社租赁33位农户闲置的房屋,按二星级标准统一设计改造成民宿,几年下来该村已成为城里人休闲度假集中区,出租农房的村民户均年收入达4.5万元。

再说土地资源的潜力。不久前本报曾报道,睢宁县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每个村复垦新增土地500-1000亩。无独有偶,淮安市最近也提出,力争3-5年让农民基本集中居住。该市有18580个自然村,平均每村只有52户,空关房率超过20%,耕地碎片化现象突出。专家认为,集中居住后,土地使用集约节约程度将大幅提高,新增土地可作为土地占补平衡的后备资源,村集体可以利用新增土地开展经营,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逐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实际上,除了有历史和文化积淀、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不能拆除外,其他分散居住、缺少规划的自然村落,都可走集中居住之路,一来可让村容村貌彻底改变、村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二来能获得宝贵的发展资金。

即使在土地资源紧张的苏南地区,也有些闲置的农村建设用地有待盘活。前几年,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相关人士发现,每个村都有一批废弃的仓库、牛棚和厂房,曾是以前村集体的建设用地,还有一些破旧、无人居住的农房。在获得国土部门政策支持后,镇里出台政策:村民如果自愿放弃宅基地,除了拆除地面建筑物有补偿,将宅基地腾出来还能获得补偿;异地重建住宅,如果少用宅基地,也予以补偿。拆除的旧房复垦后,镇里获得了宝贵的建设用地指标,而农民和村集体则获得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资金。这样的思路,别的地方也不妨借鉴。

最近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七条具体路径。所提到的“以城带乡”,除涵盖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资源,让更多的城市资本流向农村也是其中一个含义。这就需要更多农村基层干部广开思路。 记者 朱新法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70780147
位访问者
本年度:117811167 本月:14161398 今天:249156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