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热线
热线  
上一条:最忆扬中河豚美 下一条:春色满园
游婺源,话扬中
彭纪龙   2017-05-08

  □ 彭纪龙 近期,有幸旅游到江西的婺源,观赏了那里被称为阳春三月最佳景致的油菜黄花。这一览,不禁使我产生许多联想。 首先,那油菜花有什么稀奇的,颜色是黄的,秸秆是瘦的,长势也不茂盛,稀稀拉拉的。春二三月,阳光明媚,微风和煦,气候适宜。我们江南水乡许多地方百花盛开、万紫千红,那五颜六色、桃红柳绿中各种色彩应有尽有,比黄色更明媚、更娇艳、更绚丽、更动人的多的是。扬中司空见惯的油菜花就比它们长得更茁壮、更肥硕,也更稠密,更有看头。然而,人家婺源的油菜花不与你比近眼看得的多茁壮、多肥润又多稠密,它呈现的是远看的那梯田上的一层层、一方方、一片片,甚至于一望无际,那里的政府仅仅是设计了一个观赏的平台,派几个乡人在那里准备了一些茶水、小吃之类,他就有了做广告的底气,说是“老家婺源”,请你来看看,足能赚你的钱了。特别是他们在路边花田中做了的那丁点儿的“打扮”——几个稻草人送新人出嫁的队伍隐隐现于菜花丛中,故意吸引你的眼球,惹你驻足摄影,营造气氛。 婺源的水不多,这一点与扬中比,真可谓“怎奈我身儿花枝俏”?只是婺源有两处小小的漂流,倒也微有情趣:一是大河上几只顺水而流的竹筏,载人以游。这也自然——资源利用嘛。稀奇的是,几条涓涓小河上也有当地人撑起的小竹筏载人做生意。那小河不足我三茅大港半宽,亦不足我何家大港半长,可其中的竹筏却有十几片,真有几个少男少女坐了上去,还挺忙的。 以上两点所见启我所想的是,宣传和打造。 宣传,即向外张扬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旅游,人们搜索的就是一个地方的个性和特色。家有珍宝,秘而不宣,外人不知,自然不会有人来观览。我们扬中的旅游“名片”不少于他婺源,可是我们以招揽游客为目的的广告有几则?更甭谈外地旅行社组团来扬中旅游的队伍有几拨了。有人说,扬中河豚节期间不少外客来吃河豚不是吗?这河豚美食我是花钱买材料又花功夫经过加工的产品,给你享受,收你几文,物其所得,不是你买门票来参观游玩的消费,归我政府的财政收入。从严格意义上讲,吃河豚不能称之为旅游。 其实,我们扬中可以大张旗鼓地对外张扬的旅游靓点是可以连成片的:除纯人文的(像常敦明的民族乐器陈列馆、耿月新的竹编展览、马金芳的服装博物馆、陈履生的油灯博物馆、扬中烈士陵园、三跃的太平禅寺等等都是比油菜花值钱得多的高档旅游精品)以外,还有新坝南江边的梓阳园、栏杆桥江边的渡江纪念馆、东新港江边的国土公园、沙家港江边的湿地公园、丰裕江边的千亩水产养殖场等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体,更有名噪一时的园博园这种可与大城市陵园、公园媲美的旅游大牌。即使是扬中的几条几公里长的通江大港、120公里的护江大堤,还有十几平方公里的雷公岛也是不加修饰都值得炫耀的“特产”和“名姝”。 打造,是一种意念加智慧的实施。这里的意念,是指通过集体思维、分析而确立的目标和追求。对于可以成为引人眼球、成为看点的自然景观。比如新坝的蒲草窅,水底有一串捞不上来的铁链,传说是清代乾隆朝进士张若虚留下的遗迹。我们可以凭借这一古老的传说,编谣、赋文、建亭、造碑,让文人墨客来挥毫题字,泼墨写诗;再铺路,搭桥,设馆,置座,并安排人员摆摊、陈商,倒茶、指座,推介扬中特产。让客人来了有看的,有买的,有吃的,有赏的,有玩的,有乐的,叫他流连忘返,驻足不前。其实,人家外地许多旅游地区不都这样做的吗?何况,那儿并不比我们富有。 再说,婺源的香樟树不少,当地人很会利用这一资源招揽和取悦游人。那儿小摊小店,大铺大场都有樟树为材的产品:筷子、梳子、木雕、根塑之类。别以为这种小不点儿有什么了不得的,要知道,多了,就是一种气氛,就成一种特色,一种生财之道。那是一种力量! 由此,我又想到扬中。水资源在扬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中国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度,许多地方对扬中丰富的水资源羡慕不已。如何利用水源打造旅游环境,笔者以为大有文章可做。婺源的小小溪流,尚可以竹筏载人。我大江、大港、大堤、大桥、大闸、大滩对于外地游客具有莫大的吸引力,难道没有可旅游的项目开发?实乃家有黄金万两不知如何建设家园耳! 目前,扬中一百二十里江堤外滩,几乎全部变成养殖基地,鱼、虾、蟹、鳖,种种水产虽也赚钱,但效益不过尔耳。如果在水产养殖场上嵌入可供游客来仪的“珍珠”项目(比如钓鱼点、捉鱼田、赏鱼池、玩鱼滩之类),那效益可以成倍乃至十几倍地翻番! 没有用于旅游的项目开发,是我们没有打造的智慧吗?也是也不是。也是,因为江滩开发者多为老农民,一缺资金,二缺眼界。也不是,因为相关政府部门没有帮开发者动这方面的脑筋。所以,只知道养点儿鱼虾,“小富即满”。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有效益不错的养珍珠项目、水体农业项目,可是没有能够形成气候,发扬光大。我们的水资源没有发挥最大效应——资源浪费,可惜,可惜!它亟待开发利用! 游婺源,发现婺源人得意的一个资源就是江湾民居,因为那是江泽民的故乡。其出名之处,除了因为是名人的出生地之外,没有多少特别的元素。它的价值,除了江泽民三个字,也在没有多少特别的砝码。可是人家稍加打造、宣传,就能卖给你门票。 说到民居,我们扬中倒并不缺话题。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扬中新坝镇双新村居民点因为小别墅装潢高档、造型美观,成为外来客人的必览景观。现在,双新村的别墅群早已落伍,代之以布局统一合理、造型大方整齐、选材高档豪华、每户造价百万的民居小区、花苑,无不充盈着现代建筑科学与现代生活气息。这样的小区不乏其例,而且都可以让外来客们一饱眼福,羡慕不已。揽来游客让他们买门票参观欣赏,花三五十元,物其所得,想必不会喊被骗。 早在2001年7月,江苏省旅游局规划编制组来扬中考查旅游资源时就认为,扬中作为人文底蕴深厚的镇江和扬州这两座古城之间的“岛市”,完全可以成为长江观光带上的一个“亮点”,在“岛”和“水”这两大特色上做出“好文章”。 上世纪九十年,扬中市委、市政府就设计了动人的发展蓝图:长江上美丽的旅游城市!欣喜的是,扬中现在已经做了不少的“岛”文章、“水”文章,本文上面所提到的只是一部分。只是我们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我们的谋划尚不到位,外地游客还不知道扬中人“金屋藏娇”,所以他们很少来,旅游城市的“氛围”尚欠火候,没有产生什么效益。资源搁置,也是浪费,可惜,可惜! 扬中旅游城,文章的“草稿”已经打好,再精心修改、润色,就可以发表啦!发表之后,再发展几年足可以与婺源媲美!你信么?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1112457
位访问者
本年度:139587012 本月:1262887 今天:246556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