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扬中要闻 |
|
|
|
|
“供销员经济”是扬中的特色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冲锋陷阵的扬中供销大军,是扬中独特的人才群体。推动广大供销员投资创业,实现“供销员经济”向“创业型经济”的转变,对进一步加快富民进程、夯实发展基础、增添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要全力增强创业的追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首先解决想不想创业的问题,就谈不上敢不敢创业、会不会创业、能不能创业的问题。因此,推动广大供销员创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强化他们的创业欲望,激发人们的创业冲动。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背后,都有一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永不满足、奋发进取的创业发展史。我市一些供销员虽然已经走上创业之路,但多数还没有转变为实业创业之路。全面考量我市供销员队伍,“四千四万”精神是其显著的闪光点,为扬中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就其融入“创业型经济”来看,也存在四大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一,安于现状,小富即安;其二,敢冒风险、勇创新业精神欠缺;其三,合作共赢、团队精神理念较差,单打独斗、相互倾轧现象较为普遍;其四,干大事、创大业能力和底蕴不足。以上四条, 其关键是创业理念和创业氛围的形成问题。当前,在我市创业序幕拉开之际,要积极引导广大供销员勇于破除小富即安的意识,树立不懈创业的理念;勇于破除怕苦畏难的意识,树立艰苦创业的理念;勇于破除怕担风险的意识,树立勇敢创业的理念;勇于破除眼高手低的意识,树立实干创业的理念;勇于破除守业有成的意识,树立开拓创业的理念。只要在思想观念上取得新突破,就能够在创业道路上取得新业绩。
第二,要全力打造创业的平台。一方面,要突出抓好载体建设,充分利用沿江工业园区、新坝科技园区、油坊化工工业园区已有条件,吸引一批供销员投资创业,形成集聚发展的热势。同时,进一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强园区的承载功能,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区入园、更多的民营企业集群发展。有条件的乡镇要重点规划建设供销员创业小区,集中建设一批标准化的厂房,优惠出租给创业人员,切实解决他们缺少经营场地问题。或者专门辟出一块地域,形成供销员创业园区。另一方面,要积极创建多种创业模式。一是利用知名品牌延伸扩展型。即一些知名企业或企业集团拥有品牌优势,在低成本扩展过程中,将原来的专业产品生产转变为专业公司生产经营,吸收供销员参股、占大股,当专业公司老板。我市已有不少企业如此运作,有成功的典型。我以为5000万元销售以上的企业都可如此运作。二是供销员股份合作型。鼓励供销员之间相互合作,在认准市场机遇的过程中,共同投资开发,走股份合作型创业之路。三是供销员个人独资合作型。新《公司法》大大降低了有限责任公司的准入门槛,个人独资创办企业已不成问题。四是供销员与高新技术人才合作共赢型。供销员有市场,有资金,高新技术人才有技术,可以合作创业,实现双赢。
第三,要全力拓宽创业的领域。鼓励和引导广大供销员创业,就要不拘类型,不拘行业,不限经营规模,不限经营方式,能工则工,能农则农,能商则商,能大则大,能小则小,一切都要以有利于供销员投资创业为前提。对供销员引进填补我市传统产业空白的产品和项目,要进行奖励;对引进和介绍新兴产业、项目落户我市的,要全力扶持。要支持他们参与我市水利、交通、公交、供水、供气、道路、桥梁、污水处理、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的投资与经营;要支持他们参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中介服务、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各项社会事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建设和发展;要支持他们成立中介组织,联手闯市场,积极从事各种商贸代理或其它经济活动。只要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限制的行业和领域,只要是向外资开放的投资领域,只要是国有资本退出的领域,都要鼓励和支持供销员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断探索投资的新路子,不断开辟创业的新天地。
第四,要全力提升创业的能力。想创业还要会创业,会创业才能创成业。如何提高广大供销员的创业能力,是全民创业进程中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一大课题。要着力加强对供销员的创业培训,由劳动、人事等部门牵头,邀请事业有成的创业先行者和各行各业专家为那些有着强烈创业欲望的供销员提供指导咨询,帮助他们进入创业门槛。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培训和讲座,为他们的学习深造创造条件,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层次和经营管理水平。要特别注重供销员队伍中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加强培养和挖掘,对他们多鼓励,少指责,多扶持,少苛求,迅速引导他们走上创业之路。
(作者系市政府副市长戴少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