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岛一间盈满阳光的小工作室里,张菊琴的指尖总沾着细腻的泥土碎屑。操作台上,一排排神态各异的人偶娃娃宛如被施了魔法——或嫣然浅笑,或微蹙轻嗔,仿佛一群刚从梦境中苏醒的孩童。“捏它们的时候,心里总有个念头,”她指尖轻抚过娃娃温润的脸颊,目光温柔似水,“要让这些泥塑的生命,真正带着人的温度活下去。” 
  
一次尝试踏入“娃圈” 
  
这份让泥土“活”过来的热忱,其起点竟藏在奶油霜勾勒的甜蜜里。早年作为手绘蛋糕师,张菊琴便以裱花袋为刻刀,在平面蛋糕上“雕刻”出立体花纹,然而当她试图为蛋糕搭配精致人偶时,市售成品却总让她失望:“初看新鲜,再看便觉索然无味,留不住人心。” 
一个念头在奶油与糖霜的气息中悄然萌生:何不亲手创造值得珍藏的娃娃?她决然放下裱花袋,捧起陌生的泥土——蛋糕上锤炼出的立体造型功底,此刻在指尖悄然复苏,注入全新的生命载体。 
一次赴外地学习翻糖蛋糕的旅程,意外让她与BJD娃娃(球形关节人偶)结缘。那些关节灵动、气质卓然的精致人偶瞬间攫住了她的心。“这种是BJD娃娃的一种;那种眼睛圆亮如星的,叫‘小布’(Blythe)。”工作室里,她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自己的“孩子们”,操作台上散落着等待被赋予灵魂的素体、斑斓的假发、细如发丝的化妆笔与等待裁剪的布帛。 
探索之路并非坦途。“初试捏出的那个,现在看真是‘丑娃娃’。”她笑着回忆。直到对照小侄女的照片反复琢磨,终于完成一件形神兼备的作品,孩子惊喜的尖叫和周围人的赞叹,让她初次尝到泥土中孕育的莫大幸福。 
  
五日磨一“首” 
  
在张菊琴的工作台上,时间仿佛被精巧地重新编织。一个娃娃的诞生,始于其核心——头部。这过程如同孕育生命般细腻严谨,需整整五天光阴的专注雕琢。 
美国土在她掌心被反复揉捏、延展,塑出微妙起伏的颅骨轮廓。指尖轻盈地掠过,勾勒出独一无二的眉峰、鼻梁与唇线。定型的泥土被送入烤箱,完成从柔软到坚韧的蜕变。随后是更精密的“点睛”之笔——专用颜料在毫厘之间渲染出眼波流转,腮红轻扫赋予肌肤生气。最后,依据头型精心修剪、粘贴的发丝,如同为灵魂披上华服。 
“五官脸型千变万化,如同真正的雕塑创作,”张菊琴解释,“每一处细节的打磨修改,都是向心中完美形象的靠近。”当承载着表情与个性的头部最终完成,方能与素体(娃娃身体)结合。此时,服装、鞋履乃至微小配饰的搭配,如同为角色注入最后的故事,让娃娃的存在立体而丰满。 
随着技艺日益精湛,张菊琴开始试着把作品放到网上,竟真有爱好者找她请求定制。她的世界,也从BJD延伸至诞生于美国的“小布”娃娃。在这个充满创造力的微型宇宙里,玩家们不满足于千篇一律,催生出丰富生态:“壮士”专精娃娃改妆,“太太”是受人尊敬的创作者,甚至细分出专注假发、服装、眼球制作的独立匠人。玩家可购入各色配件尽情DIY,构建独特造型与场景。 
  
泥土捏出温度 
  
对张菊琴而言,这些泥土与树脂构成的生命,远非冰冷物件。“它们是我亲手从无到有孕育的‘孩子’,是安放情感的所在。”她的话语中带着母亲的珍视。深夜的工作灯下,她常凝视半成品的眉眼,反复推敲毫米间的比例;为寻觅一块能完美模拟婴儿肌理的泥土,她跑遍大小市场。但所有的艰辛,都在客户接过定制娃娃、看到孩子笑脸被神奇复刻而微笑的瞬间,融化成清甜的慰藉。 
“捏娃娃和当初做蛋糕一样,急火攻心不成,”她笃信,“只有指尖的耐心,才能真正焐热漫长的时光。”尽管娃娃定制尚属小众手作,一年半的坚持已让张菊琴看到了微光。她的作品带着强烈的“私人印记”,成为独一无二的情感容器:为定格宝宝一岁的甜美笑涡,她不厌其烦地调整唇角弧度;为钟爱复古风的客户,精心挑选各式各样繁复精巧的服饰。 
如今,她视其为“带点野心的爱好”,内心却怀揣更温暖的愿景:“若这条路能走得更宽,我盼望集结更多同好,一起探索这泥土中的无限可能。”在她心中,真正的成功并非规模,而是让掌中的每个“孩子”都拥有呼吸般的生动灵魂——当指尖的温度与热爱交融不息,便是爱好升华为事业最动人的模样。 
  
□张梦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