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近年来,市司法局把“听老百姓的声音”当成方向,把“解决老百姓的难题”当成目标,用一系列精准举措,让矛盾化解既有速度又有温度,真正把群众的“心声”变成了满意的“回音”。
精准找对问题,靶向解决纠纷。市司法局通过发放问卷、召开居民座谈会等方式,摸清了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等高频痛点,组建由资深调解员和法律顾问组成的调解团队,为重点区域“量体裁衣”制定调解方案。在三茅街道某小区的物业纠纷调解中,调解团队运用“法律讲解+情感疏导”双轨模式,不仅厘清了权责,更解开了居民心结,成功打破了僵持半年的物业费收缴僵局。如今,曾经剑拔弩张的小区群里,被邻里互助的暖消息填满——这正是社区和谐防线越筑越牢的生动注脚。
创新响应方式,让纠纷化解快起来。市司法局建立“社区吹哨,调解员报到”的应急响应体系,依托“苏解纷”小程序和12348服务热线,社区里的网格员、志愿者当起矛盾排查“前哨兵”,一旦发现有矛盾隐患,立刻上报。市调处中心根据纠纷的类型和复杂程度,匹配合适的调解员来处理,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定制培训课程,打造专业调解队伍。对此,市司法局聚焦基层实际需求,推出了“订单式”调解能力提升计划。针对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物业纠纷这些常见问题,邀请资深法官、执业律师组成“金牌导师团”,开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专题课程。通过“理论授课+案例模拟+现场答疑”的教学模式,累计培训调解员158人次,形成了“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
深化师徒结对,传承调解经验薪火。为了让年轻调解员快点成长,市司法局建立“老带新、强帮弱”的师徒结对机制。由经验丰富的调解专家和年轻调解员结成对子,在实际调解中,师傅手把手教徒弟怎么受理纠纷、怎么沟通谈判、怎么写协议。每调解完一个案子,师徒俩就一起复盘总结,徒弟进步特别快。像新坝镇的青年调解员小张,跟着师傅才3个月,就成功调解了6起矛盾纠纷。这不仅让年轻调解员快速成长,也让好的调解经验一代代传下去,基层调解队伍越来越有活力。
(扬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