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专利国家 不为身谋》 下一条:晚 茶
故园萦绕的乡愁
  2025-09-08

□ 王楠

“老屋要拆了,宅基地说好也要交还给村里了。”父亲特意打来电话,声音中隐含着一丝难以察觉的颤抖。

心头瞬间被百感交集所充盈,一时之间,我竟无言以对,唯余喉头哽咽,万千思绪只能化作一声悠长的叹息。

老屋虽已残破不堪,仅剩一片葱郁的院落与半圈斑驳的残墙,却仍旧牢牢地牵绊着游子心中那份挥之不去的乡愁。远在异乡的我,常在夜深人静时,将卫星地图放大到极致,凝视那片满院苍翠、盈满回忆的故园。砖瓦梁椽、桌椅陈设、经年累月的平凡景象,伴随着欢声笑语与融融暖意,瞬间在脑海中鲜活起来:春日里燕子在檐下筑巢,夏日蝉鸣穿透绿荫,秋风吹过金黄的麦垛,冬雪覆盖着静谧的庭院……

何处是暖炕,何处是眠床,何处立着储粮的陶瓮,何处安放擀面的案台?油灯摇曳微光里,祖母飞针走线缝衣裳;门前椿树荫浓时,祖父唤我上学堂;外公送来新麦锅盔齿颊留香,外婆塞钱买的泡面火腿肠;东墙奖状映着母亲扬起的掌心,门外车铃伴着父亲归家的清响……

老屋啊老屋,教我如何不思念你?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血脉的印记,每一缕风都轻吟着过往的低语。

自儿时起,父亲便常叙家史,盖房故事总是重头戏。在他绘声绘色的讲述里,老屋非旦夕之功,而是祖辈数十年心血垒砌的“传奇”。

老屋旁的柴房,时而堆满薪柴,时而积攒草料。父亲提及,那便是最初的“老屋”。祖父祖母在此成家,斑驳的门窗犹在,黝黑的烟熏痕迹仍诉说着往昔的烟火岁月。毗邻的三间土坯上房,是祖父做泥瓦石匠攒钱所建。初建两间,后续一间,木梁巧构竟不着痕迹,榫卯相接处藏着匠人的智慧。上房前矗立着三间青砖红瓦的东向厦房,那是父亲中师毕业工作数载的结晶。门楼耸立,院墙合围,乡邻无不赞叹,孩童们常聚在门前嬉戏。继而迎娶母亲,迎来我与妹妹的啼声,新生命的降临让老屋焕发生机。

父亲总在奔波。执教的学校远在十里外,唯周末得返。归时不是捎带零嘴,便是携回新书,惹得兄妹翘首以盼,争相翻看那油墨香气的书页。每逢麦秋两季农忙,父亲必归乡抢收。即便疲惫至极,他也从不诉苦,仅在拭汗之际,展露一抹欣慰的微笑。稍歇片刻,便给我们讲趣闻、出算题,或分派些农活。经年累月,乡土之情与农事体悟早已深植我心,化作血脉中的烙印。

岁月如流,往昔已化烟云,旧事恍如昨梦,唯余记忆在心底生根发芽,随老屋的消逝而愈发清晰。故园不再,乡愁永驻,教我如何不魂牵梦萦?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650273858
位访问者
本年度:205077899 本月:5447885 今天:175672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