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穿上警服时的青涩 “小张”,到如今乡亲们常夸的 “张所”,15年时间里,张军把新坝镇49.2平方公里的辖区走成了“熟门熟路”。他的脚印印在企业车间的水泥地上,刻在邻里纠纷的田埂间,留在警民共治的街巷里。他以初心为针,把平安绣进了这片乡土的每一个角落。
护企安商“铁肩膀”
平安种进产业链
新坝镇作为扬中产业大镇,聚集了数十家大型科技型智能电气制造企业,是地方经济的 “压舱石”。在这里,你时常可以看到张军的身影。
2019年,新坝镇某焊料厂负责人报案称银铜合金账目异常。在仔细搜寻现场痕迹和可能遗留的证物后,张军将目标锁定在车间工人身上。但由于车间未装监控,案件一度陷入僵局。为查清真相,张军和同事连续三天蹲守排查,最终在第四天深夜将盗窃工人现场抓获,当场查获赃物5000余元,还顺藤摸瓜查清其数年作案涉案金额达数十万元,为企业铲除了 “内鬼”。案件告破那天,企业负责人握着张军的手反复念叨:“生产线能安心转了!”
案件告破后,张军没急着撤场,还给企业负责人递上一份 “安全整改清单”:加装监控设备覆盖生产车间与仓储区域、对重点物料实施双人双锁保管制度、制定失窃应急处置预案等,他硬是陪着企业完善了全套流程。
同事们总说,张军像上紧了发条的钟摆,只要涉及企业安全的事,他都是第一时间冲在前面。15年来,张军累计侦破入企盗窃案件150余起,用铁一般的肩膀扛起了守护企业平安的重担,让企业投资更 “放心”、经营更 “安心”。
解开邻里“千千结”
矛盾化为满园春
基层派出所的日常,少有惊天动地的大案,更多的是家长里短的纠纷。张军常说:“邻里矛盾就像墙上的裂缝,不及时修补,小缝能裂成大窟窿。”
在张军管辖的辖区内,曾有一场持续五年的 “菜地大战”,两家因自留地边界问题多次大打出手。该片区网格员回忆:“当时两家铁锹对锄头,劝架的都挨过骂。” 张军接手后,没有生硬搬弄法律条文,而是先到两家 “递话”,一次次耐心当 “情绪垃圾桶”。经过17次上门不懈地从中协调,曾经的纠纷地如今成了两家拉家常的 “睦邻花园”。同事们也评价张军:“他处理矛盾,总能找到让双方都心服口服的点。”
一直以来,张军都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八旬老人晕倒在厂门口时,他弯腰背起冻僵的老人往家赶,哪怕警服后背汗湿结冰也没放慢脚步;联合小学一名学生家境困难,他了解情况后对接了“麦田助学计划“,助其安心求学;北京知青李女士思念恩人,到新坝派出所求助时,他不厌其烦翻阅档案、走访老街,终于让跨越半个世纪的感恩梦圆。
他总说:“每处理一起纠纷,每办理一项关乎群众利益的业务,都是对‘人民警察’这四个字的诠释,都是公安精神的体现。”
带头共筑“连心桥”
汇聚治理“向心力”
基层治理不是 “独角戏”,而是 “大合唱”。这是张军在基层摸爬滚打15年来总结的治理心得。
这些年,张军早已和新坝镇的群众打成了一片。2021年,他积极对接新坝镇党委、政府,广泛吸纳村组干部、热心群众,组建起 “新坝红鹰” 义警队伍,通过警民同心共建共治,让群众在社会治理中 “唱主角”。截至目前,队伍登记成员400余人、热心志愿者上千人。仅2024年,“新坝红鹰” 就发现整治风险隐患30余处,通过高效联动破获案件10余起。
在吾悦广场警务站,墙上的 “一分钟响应图” 引人注目。张军把商圈划成36块“豆腐块”,广场舞阿姨的绸扇成了他的反诈盾牌,商圈铺子成了治安前哨,400 “鹰眼”织就天罗地网。在这里,处处能感受到共治的浓厚氛围。
新坝派出所所长于炼说:“张军把群众变成‘眼睛’,让平安扎根街巷。”15年,五千多个日夜,这个总说自己是 “缝补匠” 的民警,仍在用针脚般的细致,编织着新坝地区的平安经纬。
□ 赵紫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