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民市场疏导点的一角,71岁的杨中勤脚踩老式缝纫机,“咔哒咔哒”的声响伴随他走过了56个春秋。“杨中勤”——这名字念起来总让人想起谐音的“扬中情”,从上海的缝纫店到扬中的街头巷尾,这位老裁缝与这座小岛的不解缘分,早已被针线密密缝进了岁月里。
15岁那年,杨中勤跟着父亲拿起针线,正式踏上裁缝之路。“那时候学手艺就得能吃苦,父亲要求严得很,一针歪了都要拆了重缝。”回忆初学时光,他的眼里满是怀念。20岁时,年轻的他怀揣手艺赴上海青浦、松江做工,在繁华都市的缝纫店里,精准量体、利落剪裁的硬功夫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愈发扎实。十余年后,为了照顾家庭,他回到扬中,成了一名走街串巷的“门工”——带着缝纫机和剪刀上门,为街坊邻里量身定做衣服,脚步踏遍了城乡的角角落落。
“这台缝纫机跟着我四十多年了,跟家里人一样亲。”杨师傅轻轻拍了拍跟了他多年的“老伙计”,满眼温情。从早年带着家伙事上门,到后来在利民市场巷子里支起的“一台缝纫机、一个台板”的简易摊位,再后来搬到利民疏导点的这七年,他始终没舍得换机器。“现在的电动缝纫机是快,但我还是喜欢踩这种老式的,用习惯了,脚底下有准头,而且踩起来也算是锻炼身体了。”说着,他脚下发力,衣服在他手中听话地游走。
多年来,杨师傅的好手艺和亲和的性子攒下不不少“路人缘”。街坊邻居都信得过他,常常把衣服丢在摊位上,笑着说句“杨师傅麻烦了”,就安心离开,隔几天再来取。摊位的墙上,挂满了还没有取走的衣物包,像一面写满信任的“留言板”。“大家愿意把衣服放我这儿,就是相信我,我还蛮欣慰的。”他笑着说,每个包的主人和取件时间都记得清清楚楚,遇上顾客忙得忘了取,他还会主动打电话提醒,等对方来取。
时代变迁中,裁缝行当也悄然变了模样。杨师傅坦言,现在专程来定制衣服的越来越少了,唯有老一辈讲究的“寿衣定制”还保留着些许传统;更多时候,街坊们是来改尺寸、缝补的:给校服裤脚收边、给旧外套换拉链、把不合身的衣服改得服帖……这些琐碎的活计里,藏着他从未变过的认真。“活儿再小,也是人家对生活的讲究,得做好。”
“只要还有人需要,我就一直做下去。”杨中勤理了理针线,老式缝纫机的“咔嗒”声里,是老裁缝与扬中半个世纪的情缘,更是老手艺人对匠心最质朴的坚守。
□ 邹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