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鸣凤村村委会的电话骤然响起:“小郭,我家隔壁吵起来了,你快来看看怎么回事!”村干部郭晓宇抓起笔记本,立即赶往村民家中。这样的场景,在他担任村调解委员会主任的两年里,早已是家常便饭。
2016年,退伍军人郭晓宇来到鸣凤村,在这里重新做起了“新兵”。当时,这位初来乍到的“毛头小子”曾让不少村民私下嘀咕:“他能办啥实事?”然而,如今全村人提起33岁的他,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个总穿着运动鞋、裤脚沾着泥的年轻人,用“小事必到现场”的执拗,成了大伙儿最信赖的“贴心人”。
这份信任,源于他一次次实实在在的调解。郭晓宇在工作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到现场摸清实情、找根源换位思考、订方案留有余地。上个月,村民蔡、方两家因界址问题引发争执。方家一棵近80年的老杨树根系过盛,撑裂了两家交界的石坝,还损坏了蔡家的竹墙。双方在蔡家堂屋前激烈争吵时,郭晓宇及时赶到。
他没有当场判定是非,而是分别倾听双方诉求。他体谅地对老方说:“叔,您看这树根都拱到蔡家院里了。我知道这树是念想,但再长下去,不光邻里伤和气,石坝塌了更麻烦。”又耐心劝解蔡家:“婶,树确实碍事,可方叔守着它几十年,您多担待些。咱们一起想办法。”最终,双方达成和解:蔡家重新修建了围墙,方家则忍痛砍伐了老杨树。如今,两家人碰面已能正常寒暄,邻里关系恢复如初。
郭晓宇调解还有股“轴劲”,再小的事都当自家事办。村干部葛至洁回忆道,有村民发现菜地作物枯黄,怀疑是隔壁种田大户打农药所致。郭晓宇没有简单调解,而是连续三天深入菜地查看,拍摄作物状态请教农业专家,最终确认是天干缺水所致,及时化解了一场误会。
随着调解工作的深入,郭晓宇意识到许多矛盾的根源涉及复杂的法律关系,仅凭经验和人情远远不够。为此,他主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条文,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现在村民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我们调解更得讲法。”遇到复杂纠纷,他总是先依法分析,再结合情理,给出让双方信服的方案。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他是真为村民考虑,愿意做事也能做成事。”村民张条富的夸赞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在郭晓宇的工位上,他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村民诉求:“王家屋檐漏水”“李家孩子入学材料缺啥”“村西头花墙倒塌”……这些旁人眼中的琐碎“小事”,在他心里都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一件件记下,一件件去跑、去解决。
如今在鸣凤村,邻里纠纷少了,互帮互助多了。骑着电动车穿梭在街巷的郭晓宇,用一次次奔赴现场的脚步,丈量着为民服务的深度;用一桩桩化解的纠纷,温暖着乡亲们的心。在村民心里,他早已不是当初的“毛头小子”,而是值得托付、能解难题的“贴心人”。郭晓宇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的“为民答卷”,正被群众的口碑一点点擦亮。
□ 冷旭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