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烈日炎炎,走进养殖户王国庆的鸡舍,记者并未闻到想象中的刺鼻异味,取而代之的是阵阵凉爽的风。“7、8年前条件差,鸡舍顶棚用的是石棉瓦,一到高温天,鸡就热得不吃不喝,鸡冠都紫了。”王国庆回忆道。如今,鸡舍不仅换上了隔热性更好的琉璃瓦,顶部还加盖了遮阳网,从源头减少热量侵入。
鸡舍内的防暑设施更是“内外兼修”:一侧墙面的水帘上水分蒸发吸热,另一侧的3台大风扇“呼呼”运转,推动空气循环,让穿堂风带着丝丝凉意;上方安装的自动喷淋系统随时待命,地面上,王国庆和妻子正配合使用手动喷淋设备,给鸡群喷洒加了风油精的水。“鸡没有汗腺,热量全靠呼吸散发,超过28℃就会不适。”王国庆解释,28℃是鸡群最舒适的体感温度,超过33℃就得启动降温措施。
除了物理降温,“饮食调理”同样关键。王国庆在鸡的饮用水中添加了维生素C,通过自动饮水装置精准投喂,帮助鸡群增强抗热能力。“农业推广中心每年都会给我们培训防暑技巧。”他说,入夏后便会加强防暑管理,当气温达到33度时,王国庆便会在下午2点手动降温一次,4点半再进行一次。当气温达到38度时,就需要早上10点到下午7点每小时手动降温一次。
尽管防护到位,高温仍会带来细微影响:鸡蛋个头略小,产蛋率下降约0.3%。王国庆养殖的5000只鸡,此前日均产蛋500斤,如今约为480斤。“这都是正常的,相比过去因高温导致的大幅减产,这样的波动已在可控范围内。”王国庆说。
(丁冯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