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热线
热线  
上一条:“天空不会辜负每一个用力向上的人” 下一条:我市第二届动漫展人气旺
步履不停 赓续文脉
这里的乡村博物馆依旧“闪闪发亮”
  2025-07-29

台湾青年学子来此寻根乡土记忆、塞尔维亚客人到访探寻东方古韵、国内各高校学生相继而至开展研学活动……这个暑期,在陈履生博物馆群内,不同的主题活动接连登场,不同的肤色身影穿梭于各个展厅,不同的口音交流着相同的文化热忱,共同构成了夏日里一幅流动的“文化共生图”,让我市乡野间的文脉气息愈发浓郁。

6月10日,闭馆了10天的陈履生博物馆群重新敞开了大门,这座由陈履生先生倾注毕生心血打造的乡村文化地标,在创始人离世后依旧“闪闪发亮”,无声续写着乡土文脉的坚守与传承。

下午3点,新坝镇新治村的陈履生博物馆群内好不热闹。游客们有的在汉文化博物馆的陶器前驻足凝视,有的在竹器博物馆的竹编箩筐旁俯身打量,空气里偶有飘过细碎的惊叹与低语声。在陈履生美术馆的序厅展墙前,志愿者讲解员正在向几位游客介绍着陈履生生平、成就以及办馆理念。一位来自外地的游客说,这是他二刷陈履生博物馆群,“上次是当地朋友带着我来的,惊叹于乡村竟然有如此高水准的博物馆。这次重游,听了讲解更深入地了解了陈先生倾注毕生心血建馆的故事,内心充满钦佩,希望这座博物馆能够被更多人知晓。”

当大家沉浸式体验着汉文化、书画艺术以及竹文化带来的独特魅力时,陈履生博物馆群馆长、陈履生先生的胞弟陈履庭,正在不远处的办公室内伏案工作着,室内格外安静,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与门外展厅的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履庭向记者介绍,自恢复运营至今已经一个多月时间,来这里参观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他深知肩上的担子很重。“二哥倾注了全部心血在这里,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器一画都承载着他的理想和对家乡文化的挚爱,要延续二哥的办馆理念,我真的有太多内容需要梳理、琢磨。”说完,他向记者展示了近期手头的重点工作之一:开展各类主题性公益讲座,每一份讲解文稿上都有着密密麻麻标注着注解,有对展品细节的补充说明,有引用的文献出处,还有针对不同年龄段听众设计的互动环节。“无论是汉陶、书画还是竹器,其背后蕴含的历史、艺术和工艺价值,都需要专业地解读和呈现。我希望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讲座,让大家每一次走进这座博物馆群都有不一样的文化体验,这也是二哥生前所希望的。”

陈履庭坦言,陈履生是这座博物馆群的灵魂核心所在,失去他,对自己、家人还是这座博物馆群而言都是沉重的打击,但悲恸之余他也知晓,这份二哥留下的文化遗产还需要人守护,他未竟的事业还需要人继续。“接下来,除了在馆内开展各类讲座,我们还会积极对接各类主题性展陈,开发更多的互动项目,让每一位走进来的游客都感受我们陈履生博物馆群的独一无二,也希望二哥建在乡村的这座博物馆群能够成为更多人心灵的栖息地。”

夕阳西下,博物馆在暮色中送走了当天的最后一批游客。游客远去的身影与陈履生博物馆群在光晕中交织成无声的传承。我们也深知,这座乡村博物馆群,在今后的日子里会循着陈履生先生的文脉足迹,在陈履庭与志愿者团队的坚守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 赵紫妍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9019670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7827977 本月:352123 今天:14379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