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晨曦微露,兴隆港的480米深水岸线已是一派繁忙。货轮有序装卸,车辆往来穿梭,兴隆港务有限公司“当家人”程华九望着这片重获新生的港口感慨万千:两年前企业深陷债务泥潭几近破产,如今重整盘活资源,吸引投资近7亿元,昔日的“悬崖边”如今澎湃着再度崛起的力量。
这仅仅是市人民法院以法治之力激活市场“脉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院将“案案都是营商环境”理念融入审判血脉,立足司法职能,为市场主体构筑起稳定、公平、透明的发展生态。2023年1月至2025年5月,高效审结商事案件8941件,破产案件482件,以法治之笔书写护企安商新篇章。
市人民法院深谙“破”与“立”的辩证哲学。对兴隆港这类有价值的企业,他们果断伸出司法救治之手。面对480米港口岸线资源可能随破产清算而湮灭的危局,法官们不舍良港“一破了之”。在府院联动机制强力支撑下,法院精准研判企业潜力,依法裁定重整,并顶住压力审慎行使强制批准权。
最终,重整投资人江苏协丰注入活力,将其重塑为新型建材科技物流园区,亿元级项目“高纯度硅材料提纯及深加工项目”随之落地,稀缺岸线资源重焕生机。
而对确无生机的“僵尸企业”,法院则发挥“立审执裁破”协作效能,高效出清引导224家企业有序退场,盘活土地房产77.56万平方米,实现市场资源的“腾笼换鸟”。
针对小微企业“船小难掉头”的困境,市人民法院在镇江首创“小微企业快速重整机制”,为有生机的企业铺设重生快车道。某电气公司与某新材料公司便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
某电气公司作为台港澳合资企业,虽陷困境却手握厂房设备核心资产,产品在台湾市场独具优势;某新材料公司债权债务清晰,负债不多且股东重整意愿强烈,其硅材料清洗生产线潜力可期。法院精准识别其救治价值,裁定适用快速重整程序。在管理人高效工作下,两案《重整计划草案》均获债权人全票通过。从今年6月初法院受理重整,到计划获准实施,两家小微企业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实现“破茧重生”,避免了因冗长程序导致的资源耗散和市场流失。
司法的温度体现在每个细节。市人民法院在审判执行中处处贯彻“善意文明”理念:开通涉企诉讼绿色通道,推广智慧司法,让企业办事“网上办、立即办、优质办”;创新设立驻院商会调解室,法官下沉网格,促进矛盾就地化解;对47家企业采用“活封活扣”柔性保全,尽最大可能保障企业正常生产运营;指导256家企业修复信用退出失信名单,助其轻装上阵。
服务不止于法庭内。常态化开展“暖企大走访”97次,为企业发展痛点精准把脉;面向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主动提供点对点法律风险评估;将普法融入审判全过程,以典型案例和司法建议为企业合规经营导航。
从深水良港的磅礴重生到小微企业的敏捷复苏,市人民法院以“破”解困局,以“立”育新机。在“诉前挽救、诉中破局、诉后保障”的全链条护航下,法治化营商环境正成为我市经济行稳致远最坚实的底盘。
(张梦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