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强国复兴有我 |
|
 |
看扬中 |
|
 |
微扬中-微服务 |
|
 |
改革开放40年 |
|
 |
扬中公益广告素材库 |
|
 |
快报文章 |
|
 |
2018河豚美食节 |
|
 |
专栏专题 |
|
 |
扬中县志 |
|
 |
本地专栏 |
|
 |
十九大报告学习问答 |
|
|
 |
|
|
 |
本地专栏 |
|
|
|
|
当前,我市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已超过30%,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走路摔跤、洗澡滑倒、如厕困难等居家问题日益凸显。4月27日上午,市政协召开适老化改造工作民主监督协商会,聚焦精准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实际问题协商建言。
人民新村是我市较早建成的一批居民小区之一,居民上下楼全靠楼梯。而现在,一部崭新的电梯正在2号楼前平稳运行着。小区居民缪叔叔笑得很开怀:“以前出门买个菜,光走一趟就有百十级台阶。现在坐电梯只花了几十秒,膝盖轻松多了!”“就目前我市情况看,加装电梯的申请流程繁琐,耗时较长,不利于政策的高效推进。”市政协常委、社会法制和海外联络委主任张正荣建议进一步强化部门协作配合,优化申请流程、简化操作程序、规范审核流程,让老年人尽早享受到改造成果。对此,市政协常委、市住建局副局长张开华很是认同:“如果能通过常态化的部门联席会议来研究部署年度改造计划,改造工作可以更快、更好地落地见效。”同时,他还建议充分调研我市老旧小区和市政基础设施现状,制定出适合市情的适老化改造实施标准,打造一批样板小区,提升老年居民居住品质。
市政协委员马峥荣身兼律师和社会公益组织负责人、义工等多重身份,平时始终关注着社会民生问题。“在城市的适老化改造进程中,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比如部分公交车辆未配备无障碍设施,线上政务、线上预约挂号等数字化服务对老年人来说门槛过高等。”如何让适老化改造改到老年人的心坎上,马峥荣建议依托社会公益组织和义工团队,有针对性地入户走访调研,深入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现实困难,广泛收集他们的意见建议,并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反馈机制,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适老扶手椅、坐式淋浴器、助起床垫……在我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适老化生活场景模拟样板间,政协委员们对各种围绕老年人生活安全的产品竖起了大拇指。今年2月份,我省新一轮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焕新”行动拉开帷幕,首批补贴资金已经下拨,我市民政部门正在稳步推进实施。“我建议将政策覆盖对象从四类困难群体适当拓展至80周岁以上高龄、独居、失能半失能等中等收入的老年人家庭,通过阶梯式补贴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让更多的老人能享受到政策红利。”市政协委员、三茅街道广宁社区党委书记王成美常年扎根基层一线,对老年人的困境和顾虑感受颇深。她呼吁探索建立动态需求清单,依托社区养老顾问团队开展入户评估,优先解决浴室防滑、夜间照明不足等高风险问题。
政策制定得再完善,也需要得到老年人的主观认同才能实现成效最大化。如何让老年人对待适老化改造的态度从“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张开华建议组建“养老顾问+志愿者”宣传团队,通过改造案例巡展、VR体验等方式向老年人直观展示改造成效。“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发动老年协会、社区社会组织等参与监督改造流程,保障老年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王成美说。
随着深度老龄化形势的持续加剧,适老化改造已从“民生选择题”升级成了“社会治理必答题”。适老化改造改的是居住环境,暖的是老人心窝,考的是城市治理能力。“唯有打破部门壁垒、激发社会共识、深化老人认同,方能将政策愿景转化为民生实景,让‘幸福岛城’触手可及。”与会委员们一致认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