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头条新闻 |
|
|
|
我市持续释放“人才出彩、产业精彩”的叠加效应 |
“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 |
|
2025-04-28 |
|
本报讯 科技创新,关键靠人才。近年来,全市人才工作紧扣产业强市“一号战略”,以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构建“互利共生、高效协同、开放包容、宜业宜居”的创新生态,推动人才引领科技创新,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1年以来,我市人才建设成效显著: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达19人,入选数连续四年镇江榜首;省“双创计划”“333工程”入选40人,更成功打造省级人才攻关联合体1个,构建起多层次人才矩阵。
在巩固既有优势的基础上,我市正以更前瞻的视野谋划人才发展新格局。围绕产业需求与未来布局,以“量质并举”重塑人才结构——顶尖人才引领尖端领域突破,技能人才支撑产业中坚力量,青年人才筑牢发展根基,通过“江雁计划”靶向引才、校企协同育才、订单式培养储才,形成“塔尖引领创新、塔身驱动转型、塔基蓄力未来”的全维度人才引擎。在“塔顶”,瞄准产业领军人才,依托国家、省市人才项目,以“江雁计划”为牵引,靶向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80个以上,实现QM、DF等领域人才新突破;在“塔身”,强化专业技能人才培育,整合技工学校、金山学院资源,计划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3000人次,举办行业技能竞赛10场,同步推进企业定制化“保姆式”服务;在“塔基”,夯实青年人才储备,通过“强企强班”订单培养、“冠名班”共建及 “荟扬”“聚扬”计划,全年输送产业生力军逾千人,形成“塔尖引领、塔身支撑、塔基稳固”的全链条人才格局。
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科技创新始终是核心驱动力。我市通过加速集聚创新资源,以校地联动实现科技创新的多方协同,构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通过深入实施校地人才合作,依托科技镇长团等专业力量,常态化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品牌活动50余场,不仅搭建起人才展示的舞台,更形成了创新要素汇聚的磁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精准对接长三角地区高校群,成功打造全省首个产教融合联盟,累计服务企业解决焊接工艺优化、智能控制系统开发等技术难题300余项,切实将高校智力资源转化为产业升级动能。
打破传统单向技术输出模式,全市将以“双向渗透”开辟产才融合新路径。推动校地协同创新全面提速,推动江苏科技大学与海工船舶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特色人才集聚区;依托科技镇长团纽带作用,链接中科大、西安交大等高校资源,促成储能、氢能等领域20场校企对接,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建设同步发力,实施科创孵化载体“专优特强”行动,打造区域标杆科创中心,推动帷幄创客空间专业化升级,力争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突破。创新“双招双引”模式,以创新创业大赛为媒,吸引人才带项目、带技术落户,实现“人才链嵌入产业链、创新链反哺价值链”的深度循环。
此外,我市以服务升级为抓手,加速打造创新名片,持续涵养科技创新的全域生态。通过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市将高水平人才服务贯穿“引育用留”全链条:线上推出“江洲英才e卡通”智慧服务平台,实现政策一键触达;线下打造技能人才之家等服务阵地。数据显示,人才政策年均惠及各类人才超1000名,才聚江洲品牌如春风化雨,在人才群体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持续攀升。
当前,我市正以更高站位谋划人才服务新格局,推动服务模式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问需”的跨越式转变。值得关注的是,全市正在构建“1+6+N”立体服务网络,计划设立“科技金融实验室”,培育“耐心资本”长效护航;推进“安居无忧”“健康呵护”计划,破解住房、教育、医疗等后顾之忧,以城市温度提升人才黏度,让“此心安处是吾乡”成为扬中最强吸引力。
在“五个岛城”建设热潮中,扬中正以更开放的气度、更务实的举措,持续释放“人才出彩、产业精彩”的叠加效应,让人才之光汇成科技创新的璀璨星河,照亮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一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