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头条新闻 |
|
|
|
|
市民 祝铷彤
图书馆线上线下丰富的文化活动,不仅吸引了小朋友,我们家长也受益良多。
市博物馆副馆长 倪加辉
从“看展”到“玩展”,科技不仅让文化“触手可及”,更助力了文物保护,让文物“活”起来了。
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文化科副科长 吴昊
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非遗保护、智慧文旅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具有扬中特色的文化和科技融合新路径。
群众盼点@一“习”话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习近平2024年10月28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一句话点评
数字化浪潮下,数字技术成为文化传承、传播和创新的强劲引擎,它打破时空局限,拓展文化边界,为文化建设全方位赋能,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力量。
群众说出一“习”话——图书馆现在是我们遛娃的“新据点”,让我们实现了“带娃学习两不误”。
“以前带孩子看书得背着大包小包去图书馆,现在手机点一点,绘本故事就能‘跳’出来,孩子听得入迷,我也能喘口气。”在市图书馆一楼数字阅读机前,市民祝铷彤带着女儿一边用手机扫码播放有声绘本,一边向记者感慨。这座“知识殿堂”,正以数字化建设为笔墨,为像她这样的年轻父母书写着“带娃学习两不误”的便捷生活。
走进市图书馆,曾经的纸质书墨香依旧浓郁,但借阅大厅里扫码阅读的年轻人、自助设备前从容操作的长者、线上活动直播间里踊跃互动的读者,无不诉说着这座“知识殿堂”的数字化蝶变。“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深切感受到,数字化浪潮正让阅读触手可及,让文化浸润生活。”祝铷彤说。
据介绍,图书馆一楼门厅内配备有数字阅读机,阅读机内置5000册电子书籍、100种大众期刊、400集精选高清优质的学术视频讲座等,每月自动更新150册最新图书。内容涵盖精品推荐、经典名著、小说传记、历史军事等热门分类,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在线阅读、收听收看。为满足市民读者个性化、多元化学习需求,图书馆配备有“超星移动图书馆”“云图数字有声图书馆”“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字资源。此外,市民可通过关注、查阅“扬中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进入相关服务页面,即可一键检索3亿篇中外文献,涵盖期刊论文、专利标准等专业资料,畅享图、文、视、听等全方位的数字信息文化服务。
据统计,我市图书馆年度数字资源访问量已突破50万人次,电子书、学术视频等资源总量达356TB,相当于一座移动的“文化云库”。
数字化不仅改变借阅方式,更让文化活动“活”起来。“图书馆公众号常常推出各种线上阅读,有孩子爱听的绘本,还有非遗传承等等,内容丰富。”祝铷彤告诉记者,周末她还带孩子参加了“换书大集”线下活动,不仅把闲置书籍换取图书,还可以扫描现场展板上的二维码在线阅读感兴趣的读物。
群众说出一“习”话——游客只需一部手机,即可近距离“触摸”文物细节,更让馆藏文物突破时空限制,真正“活”在公众生活中。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不仅能还原文物细节,还能让观众在家‘云游’博物馆。”市博物馆副馆长倪加辉向记者介绍时,轻触屏幕,一件青铜器的三维模型在展厅大屏上旋转展开,纹饰肌理纤毫毕现。自2020年开馆以来,该馆以“数字赋能”为核心,探索出一条“科技+文化”的创新路径。
市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推出“扬博·3D云展厅”,通过三维扫描和高清纹理拍摄技术,将文物转化为可360度旋转、拆解观察的数字模型。游客只需一部手机,即可近距离“触摸”文物细节,甚至拆解器型结构,感受古代工艺的精妙。倪加辉举例道:“比如3D翡翠小河豚模型,观众能通过手机多角度观察其纹理,仿佛亲手把玩。”这一项目不仅入选2023年江苏省智慧文旅示范项目,更让馆藏文物突破时空限制,真正“活”在公众生活中。
“数字化不仅助力文物保护,更推动文化传播。”展厅内的互动触摸屏一体机也成了青少年研学热门打卡点。学生们通过答题、虚拟修复游戏等模块,在趣味中学习文物知识。近年来,博物馆打造的“田野少年”“博物崇德”等社教品牌,构建起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博物悦生活”的文化桥梁,将数字化技术与田园农耕、古迹寻访结合,三年累计开展活动超百场,惠及青少年3万余人次。
“在数字化提升建设中,我们还将在观展区增设藏品扫码语音讲解、数字化导览APP等多种辅助功能,进一步增强了观展的互动性与体验感,满足群众的多元化观展需求。”倪加辉介绍。下一步,市博物馆将完善推出数字化导览APP和AR导览功能,观众扫码即可获取文物语音讲解,AR技术则能将历史场景叠加于现实展陈中。同时,计划引入数字虚拟人技术,打造具有扬中文化特色的虚拟讲解员,提升交互体验。
实践落点对应群众盼点——以“文化+科技”双轮驱动为核心,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非遗保护、智慧文旅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具有扬中特色的文化和科技融合新路径。
“以前游客来扬中,靠的是地图和导游;现在,一部手机就能解锁全岛风光,连非遗传承都能在‘云端’体验。”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文化科副科长吴昊指着手机屏幕上的“悦生活”智慧文旅平台,笑着对记者说。
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近年来以“文化+科技”双轮驱动为核心,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非遗保护、智慧文旅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将江岛文化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探索出一条具有扬中特色的文化和科技融合新路径。据了解,近年来,我市整合“悦生活”智慧文旅品牌,打通景区预约、电子导览、直播带货等功能,并在抖音平台开设“扬中文旅悦生活”账号,将河豚美食、非遗文创“搬上云端”。2025年,文旅消费季通过门票优惠、住宿折扣等惠民举措吸引游客,结合直播带货等数字化营销,实现线上线下消费联动。
在西来桥学校的糏塑社团,孩子们正通过3D打印技术复刻传统纹样。“我们把虎头鞋、箫笛制作等22项非遗项目进行三维建模,建成线上数据库,让老手艺‘活’在数字空间。”吴昊介绍。我市创新“非遗+电商”模式,推出“河豚叫叫”泥塑、剪纸汉服等文创产品,借助直播带货拓宽销路,2024年非遗衍生品销售额就突破百万元。
站在滨江公园的智慧大屏前,吴昊描绘起新愿景:“2025年我们将深化‘体育大市口’智慧平台,培育线上赛事、虚拟健身等新业态;同时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扬中段数字化展示工程,用AR技术重现江岛渔耕文化。”以数字化为笔,书写江岛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 丁冯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