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张建国
1949年4月22日是扬中解放日。
76年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地处扬子江中的扬中作为 “江心跳板”,是渡江战役的重要战略要点。
4月21日22时30分,解放军第3野战军20军59师在得胜港、铁匠港等地突破国民党军江防,成功登陆并巩固滩头阵地。22日上午,解放军攻占县城三茅,随后相继解放老郎街、油坊、八桥等地,俘获国民党军官兵近2000人。23日拂晓,解放军歼灭轮船沙守敌,扬中全境宣告解放。
解放扬中的这支部队和扬中颇有渊源。1939年10月,在苏锡一带活动的叶飞奉命率领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 (就是京剧《沙家浜》里面的“江抗”)移师扬中,与管文蔚率领的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在扬中县八桥中学会师,合编成新四军挺进纵队,上升为主力部队,为创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参加渡江战役解放扬中的就是这支部队,后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20军。
今年,在“4·22”扬中解放日前夕,“渡江第一船”指挥员王金文排长的儿子徐建荣和来自59师的几个老兵相聚在扬中,寻访当年20军59师渡江战斗的壮举,特别是“第二十四号船”王排长渡江战斗的足迹。
“第二十四号船”的王金文排长本姓宣,参加革命后为了保护家人免遭反动派的迫害,一直改姓埋名。当晚22时30分,20军59师175团从永安洲起渡,王金文带领一个24人的加强班和3名船工,登上了二十四号船。一声令下,船队像离弦的箭直指扬中,王金文带的24号船冲在最前面。船过江心不久,南岸敌人发现了渡江船只,枪炮齐发,江面上顿时激起高高的水柱。二十四号船的桅杆被折断,船身中弹漏水。排长王金文全然不顾一颗子弹从腰际穿过,沉着果断地指挥,全班冒着敌人的枪弹,组织火力还击,扔掉断桅,抢堵漏洞,摇橹前进。最后一位老船工也不幸倒下后,王金文当机立断,和4名战士一起跳入寒冷的江水里,抓住船舷,奋力向前推进。当船离岸20多米时,王金文下令弃船涉水,战士们在他的带领下蹚水向扬中东兴港岸边冲去。他们率先登上敌岸,一举消灭地堡里的守敌,控制了滩头阵地。最终二十四号船上幸存者只剩下5人,即排长王金文和4名战士,其他21名战士和3名支前船工英勇牺牲。
战后,3班荣立集体一等功,荣获“渡江光荣班”称号,排长王金文被三野政治部授予“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1949年底出版的《渡江一日》一书中就刊登了 《血染廿四号战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上,《朱德的扁担》后面的就是《第二十四号船》。这篇课文影响极大,从此英雄的二十四号船闻名全国。
抗美援朝王金文担任连长,二次战役在长津湖指挥战斗负伤。1954年,时任营参谋长的王金文响应号召转业回到家乡江苏南通农村,先后担任生产队长、民兵连长和村主任。2011年冬逝世,享年90岁。
日前徐建荣一行五人分别从南通、武汉和扬州赶到扬中,在渡江文化园会面。他们在“我送亲人过大江”主题雕塑前合影留念,参观了“我送亲人过大江”主题馆。他们都是戎马几十年的老兵,面对一幅幅熟悉的画面人物相谈甚欢,感奋不已。时间的长河里,奔流着昨天的记忆。
来自20军59师的陈荣坤、王仁山都曾担任20军59师新闻干事。他们转业后依然热衷军史研究,笔耕不辍。陈荣坤曾任扬州市党史办主任,主编过 《新四军在扬州》《个园亦曾传惊雷》(个园抱山楼曾用作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渡江作战指挥部)等著作。4月3日离开武汉之前,王仁山校长刚写过一篇《扬中江边:20军7无名烈士6位有名了》的文章。
午饭后他们顾不上休息,又立马赶到八桥镇红旗村瞻仰了渡江战役七烈士墓。他们几位曾经都是175团五连红色基因的传承人,亲临现场凭吊,缅怀前辈先烈。碑上铭刻此次战役有190余名将士壮烈牺牲,有的就淹没在波涛汹涌的大江里,尸骨无存,但他们壮志不朽,浩气长存。 |
|